中医中药网
首页 --> 民族医药 --> 藏医 --> 藏医学赤巴病的病因以及病状

藏医学赤巴病的病因以及病状

赤巴病的病因是:一是饮食不节,过于嗜食热性、酸性、咸性以及过于油腻难消之物;二是情绪方面的波动,尤其是过于暴怒,伤及赤巴;三是因为人体之要害部位受伤,如因铁器砍伤,可引起要害部位生热,导致热邪向全身扩散。

1.赤巴病的病因

引致赤巴病的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饮食不节,过于嗜食热性、酸性、咸性以及过于油腻难消之物;二是情绪方面的波动,尤其是过于暴怒,伤及赤巴;三是因为人体之要害部位受伤,如因铁器砍伤,可引起要害部位生热,导致热邪向全身扩散。

2.赤巴病病状

赤巴的特性与人体的颜色有密切关系,因而一旦赤巴患病,常表现有身体正常颜色的变化,如皮肤、眼白(巩膜)和小便发黄,同时发生的可有消化系统的各种症状如腹胀、消化不好,甚至呕吐,严重者可吐出胆汁。

过盛的赤巴或病态的赤巴可发生在不同部位或表现出不同的病状,重要的有以下几种。

(1)不同部位赤巴症

1)赤巴入心:常表现为夜寐不安由于心与舌相联系,所以吞也出现黄色,还会感到心胸发闷不舒。对饮食则常喜凉食,不喜热食。

2)赤巴入肺:肺的赤巴病表现为咳嗽吐痰,痰色发黄。

3)赤巴入肝:右季肋及肝区隐隐作痛,肌肉皮肤由黄转青,头痛,眼部也发干灼痛,唾液粘腻。

4)赤巴入脾:舌头现青色或黄色,腹胀满而便中带血,还有关节疼痛。

5)赤巴入肾:表现为腰背酸痛,双腿沉重,行动困难,有时麻木。耳朵后面有时发黄色。

6)赤巴入胃:可表现为不断呕吐,吐出胆汁。

7)赤巴入肠:可出现腹湾,湾出旭汁样大便。

8)赤巴入膀胱:会出现小便隆闭或小便失禁。

9)赤巴入子宫:可出现阴道黄色漏溢如胆汁,也可以出现痞块于小腹部。

10)赤巴入于皮肤:皮肤可发痒,皮肤破损后则流黄水,也可出现泡疹。

11)赤巴入于脉道:先是肘膝等关节处作痒,并逐渐蔓延至全身。皮肤、巩膜均发黄。

12)赤巴入于骨:表现为全身关节疼痛,肿大,肌肉赛缩而干瘦。
(2)赤巴的不同病症

1)赤巴热症:主要表现为全身发热,口渴发苦,失眠,尿液色深而蒸汽甚多,漂浮物也多且厚,其人脉象紧。

2)赤巴寒症:腹胀不消,食而不化,胃火衰微,大便色浅,甚至发白,尿液色浅,蒸汽及漂浮物均少而稀,其人脉象缓而乏力。

3)赤巴转化症:赤巴在体内发生病态时,可以化风、化痰或化血,视其病变严重程度而异。化风时大便干结,腹鸣腹胀、喜作呵欠,亦喜热食油腻食物;化痰则食物不消,喜热而恶寒,常嗜睡而疲乏少力,不喜活动,大便色浅有时发白;如化为血症时,则大便中可发紫黑,其状如解血,且坚硬不易便出,多便干粪球状。

4)赤巴溢出症:此乃胆腑受热邪所侵引起,如瘟疫、骚乱热或扩散伤热传入胆腑,均可发生全身疲乏,呕吐,下泄胆汁。

5)黄疸症:多由于饮食失当,引致体内胆汁增多而侵入脉道,导致黄痕症。其症又分为皮肤黄疸症及眼睛黄疸症。前者表现为皮肤呈桔黄或金黄色,视物亦皆呈黄色,全身乏力,寐而不宁,口中发苦,不思饮食,多于午后病情加重。眼睛黄疸症则表现为眼白及指甲均出现黄色,眼眶发胀作痛,全身乏力,容易出汗,汗也呈黄色,口渴甚,恶心作呕,胃部嘈杂且感灼热。

诸症如未能及时调治,则黄疸症可日渐加重,终成黑疽症。其表现为全身作痒,皮肤由黄褐而发青黄色,全身消瘦,肌肉萎缩,头发盾毛均可脱落,有时指甲下可出现黑斑纹。此症较重,如不调治,预后多凶。

6)赤巴侵入五官及头部:当赤巴患病而入于头转等部位时,也可出现不同病症。如入于头部,则头顶作痛,常因烈日曝晒或食乳酪而诱发,多发作于秋季。如入于目,则两眼发黄、泪多而疼痛;如入于耳,耳可流黄水,也感灼痛;如入于鼻,则鼻塞不通,并多流黄涕;如入于舌,则舌黄而口中作苦味。

7)赤巴功能性疾患:赤巴的功能有五,已如前述。当其发生病态时,可各有不同的表现症状。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264942(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藏医学赤巴病的病因以及病状  病因以及病状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藏医学赤巴病的治疗        下一篇:藏医学隆病的治疗有哪些?

>> 返回藏医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无相关新闻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2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264942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264942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