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神经精神疾病 --> 癫痫 --> 癫痫诊断 --> 癫痫大小发作有哪些临床表现

癫痫大小发作有哪些临床表现

癫痫大发作(国际分类称强直一-阵挛发作)是最常见的发作类型,约占所有癫痫发作的50%左右。有两个发病高峰年龄,一个是1岁左右,另一个在14-17岁。

癫痫大发作(国际分类称强直一-阵挛发作)是最常见的发作类型,约占所有癫痫发作的50%左右。有两个发病高峰年龄,一个是1岁左右,另一个在14-17岁。典型的癫痫大发作可分为以下几期:

(1)先兆期 约有14%的病人有先兆,在意识丧失前感到胃部不适、头晕等。

(2)强直期 病人突然丧失、跌倒在地,全身肌肉强直收缩,头向后仰,双上肢屈曲强直,双下肢强直伸直。由于膈肌和肋间肌强直收缩,将肺内空气压出,而喉头肌肉此时也痉挛狭窄,使空气通过时发出一声吼叫,因而俗称“羊羔风”。此时,病人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呼吸暂停,面色紫绀,持续约数十秒后,转为阵挛期。此期因突然意识丧失、昏倒,可发生跌伤、烧伤或其他意外。

(3)阵挛期 全身肌肉发生有节律的抽动。由于咀嚼肌抽动而常将舌或口腔粘膜咬破,口吐血沫。四肢抽动先快而小,继之慢而大,最后停止,持续1-3分钟。可伴有大、小便失禁。

(4)恢复期 阵挛停止后,病人仍处于昏睡状态,经十多分钟至半小时后意识逐渐恢复。清醒后,病人对发作过程不能回忆,自觉头痛乏力,肌肉酸痛。有的病人在恢复期出现兴奋躁动,乱跑乱叫,甚至打人毁物等,称癫痫后精神障碍障碍。

有的病人只有强直表现,则称为强直发作。强直发作有时是不完全的大发作表现,有时是大发作服药后控制不完全的表现,故有大发作流产型之称。而有的病人只有阵挛抽搐无强直现象,则称为阵挛发作。

上述强直发作和阵挛发作多见于儿童期癫痫。

起病早期,发作次数较少,有的1 年仅1-2次,以后发作加频。大发作病人发作间歇期的脑电图约有一半是正常的。因此,诊断主要依靠临床发作情况。

上述典型的癫痫大发作一般又称原发性大发作。与此相应,人们又将一些有一定病因引起的,由局部开始的全身性抽搐称为继发性大发作。继发性癫痫大发作除开始时症状与原发性大发作不同外,自强直期开始,而后的表现与原发性大发作完全相同。

癫痫小发作又称失神发作,典型的表现为病人有短暂意识丧失,大多数意识完全丧失,偶尔意识障碍较浅,对周围有所了解,能听见问话,但不能回答。意识障碍短暂而频发为其特点。多数每次发作2-15秒,不超过1分钟,每日数次至数十次。突然发生,突然终止。表现为言语及活动突然中断,两眼凝视,偶尔上翻,有时面色苍白,无先兆。手中持物落地,有时打碎饭碗,被父母误认为精力不集中,常遭责备。发作停止后,继续原来的活动。脑电图有两侧对称同步3次/秒棘慢波。

小发作以儿童常见,成人罕见,大部分于学龄前期至青春期起病。癫痫小发作与遗传有关。

有的病人除有失神发作外,伴有轻微节律性阵挛动作。抽动最常见于面部或双上肢,尤其是眼、头部的抽动多见。这部分病人称失神肌阵挛。

另外,还有失神伴失张力发作,表现除有失神外,伴突然全身肌张力丧失而跌倒,致使头部伤痕累累。跌倒后很快恢复,称跌倒发作。发作较轻,有时只是头往下点,称点头发作。

失神伴姿势性张力增加,表现为失神发作的同时伴一侧或两侧肢体短暂强直。失神伴自动症,除失神外有咀嚼、吞咽、喃喃自语或其他无目的动作。失神伴自主神经症状,表现有出汗、流涎或小便失禁等。

现在国际上通用的癫痫和癫痫综合征的分类将具有失神症状的癫痫小发作又进一步分为儿童期失神癫痫和青少年期失神癫痫。前者的起病年龄较早,多于6-7岁,因发作频繁(每日数次至数十次),又称密集性癫痫。后者起病较晚,多发生在10-17岁,发作频率少于前者,散发而非每天发作,常伴发全身强直一阵挛发作,脑电图上棘慢波频率可达3.5—4次/秒。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癫痫  发作  临床表现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反射性癫痫和精神运动性癫痫有哪些临床表现特点        下一篇:三种运动表现为主的癫痫

>> 返回癫痫诊断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2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876186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876186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