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神经精神疾病 --> 肝豆状核变性 --> 肝豆状核变性的发病原因

肝豆状核变性的发病原因

祖国医学认为肝豆状核变性的主要病机为先天禀赋不足导致铜毒内聚,诸证皆因之而起。

祖国医学认为肝豆状核变性的主要病机为先天禀赋不足导致铜毒内聚,诸证皆因之而起。肾阴(精)素亏,精不化血,精血两虚,筋脉失养,乃至火生风动,故肢体震颤、拘急僵直;肾阴(精)不足,虚火内生,火性炎上,心神被扰,则神志癫狂;火灼肝胆则胆热液泄,发为黄疸;肝胆湿热久蕴,肝络瘀热互结,积聚成痞积;积聚日久,经隧不通,津液不能输布,聚津为湿为水,发为膨胀;肝失条达,肝气横犯脾土,脾失健运,痰浊郁毒内生,上泛阻于舌本,乃见口涎唾滴,构音不清;郁毒循肝脉上注于目,角膜呈色素之环;肾阴不足,精不生髓,脊骨失濡,故出现佝偻、骨折诸症。一言以蔽之,皆缘先天禀赋不足,肾中阴精匮乏所致。

西医学认为本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人群杂合子频率1/100~1/200, 家族史达25%~50%。WD基因位于染色体13q14-21区,多种突变型基因突变位点位于ATP酶功能区。

关于肝豆状核变性发生机制有以下几个学说:

1、该类患者胆汁中与铜结合的正常物质缺陷可能是鹅脱氧胆酸与牛磺酸结合缺陷,导致胆汁分泌铜功能障碍。不支持这一学说的证据是:该类患者胆汁铜结合蛋白没有质的改变而且没有证据表明该类患者存在胆酸代谢异常。

2、肝脏铜结合蛋白合成异常,导致蛋白对铜的亲合力增加支持这一学说的证据有,Wilson病患者铜结合蛋白(肝脏铜蛋白)对铜的结合常数是原发性胆汁性硬化患者该常数的4倍,但人们对资料的分析方法提出质疑因而,Wilson病中异常蛋白对铜的高亲和力是否就是Wilson病的形成机制有待进一步阐明。

3、最合理的学说是肝脏细胞的溶酶体参与了铜的代谢过程,实验观察到,Wilson病患者肝细胞溶酶体含量高出对照的40倍认为Wilson病患者肝细胞溶酶体缺陷干扰了铜由溶酶体分泌到胆汁中去的过程,从而导致了Wilson病患者肝脏含铜量的增加。

总之Wilson病不是由于肠道对铜吸收增加,而是由于胆道对铜的分泌障碍,这一障碍是先天性的有基因缺陷的患者,在生后3个月不能合铜正平衡代谢转为正常,使铜正平衡代谢持续存在结果导致了铜在体内的堆积。

肝豆状核变性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肝豆状核变性的发病原因  肝豆状核变性 免费索取肝豆状核变性资料

上一篇:肝豆状核变性的病理改变        下一篇:肝豆状核变性时精神障碍有何临床特点?

>> 返回肝豆状核变性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2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876186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876186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