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神经精神疾病 --> 肝豆状核变性 --> 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的治疗

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的治疗

右旋青霉胺:该药是治疗肝豆状核变形的首选药物。它能有效地络合体内的铜,将后者由组织中动员出来,经血液循环运送至肾,随尿液排除体外。

(一)促进铜盐排泄

1、右旋青霉胺:该药是治疗肝豆状核变形的首选药物。它能有效地络合体内的铜,将后者由组织中动员出来,经血液循环运送至肾,随尿液排除体外。口服每日1g,可使尿铜排泄1-3mg。常用剂量为每日1-1.5g,分4次在餐前及睡前服用,可以从每日0.5g开始逐步增加,体重低于40kg的儿童按0.02g/kg·d服用。其效果显著,但临床见效慢,所以必须耐心并坚持服用。有的在服用6个月后才见到疗效。

2、二巯丙醇(BAL):一般成人用2.5mg/kg·d,分两次肌内注射;小儿每次30~50mg肌内注射,每日3次,10~14天为1疗程。停药1~2周后可给予第2疗程,必要时可重复数个疗程或改1~2周肌注1次,每次100~200mg。缺点是注射部位疼痛,易引起硬结和臀部脓肿,常发生头痛、呕吐等不良反应,以及对慢性患者疗效较佳而对急性病者疗效较差。

3、二巯丙磺钠(Unithiol):该药排铜作用较二巯丙醇略强.,不良反映也较轻。常用量为5%二巯丙磺钠2.5ml肌肉注射,每日2次,5日为1疗程,可间歇重复使用。对轻症病例疗效较好,但重症或晚期病例难获得满意疗效。可有头晕恶心、食欲减退等不良反应。

4、二巯基丁二钠(DMS):此药增加的尿铜排泄量比二巯丙醇高2~3倍以上,不良反应少,部分病人可引起轻度溶血性贫血或过敏性紫癜。一般用1.0g二巯基丁二钠溶于10%葡萄糖溶液40ml中缓慢静脉注射、每厂l~2次,5~7日为1疗程,可间断使用数个疗程。

5、三乙烯四胺双盐酸盐:此为铜结合剂,能增加尿铜排泄量,对于青霉胺过敏的病人,若脱敏无效,可用此药。本品常用量为80mg,一日3次.用药时问14个月至2年,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驱铜剂。

6、中药肝豆片1号:用肝豆片1号(合肥中药总厂依肝豆汤处方加工制成片剂,每片含大黄黄连姜黄各0.25g,金钱草泽泻各0.625g,参三七0.042g)。

(二)阻止肠道对铜的吸收

主要有锌剂。1980年临床已证实锌剂是治疗肝豆状核变性安全有效的药物,已被推荐为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的起始和首选药。目前常用的锌剂有硫酸锌、醋酸锌、甘草锌和葡萄糖锌等。日服锌剂能促进肠黏膜细胞内金属流基组氨酸三甲基内盐(Metallothionine)的合成。这种蛋白含35%的组氨酸,对铜的亲和力大于锌,当其被锌诱导生成后,不仅可阻止外源铜的吸收,WH能与从组织进人肠黏膜的内源铜结合,然后随肠部膜脱落排出体外起到排铜作用。锌剂的不良反应主要有恶心、消化道出血,也可引起口唇、四肢的麻木等。

(三)减少食物中铜的摄入

应避免食用含铜高的食物。禁用铜制食具。若饮用水含铜高,则尽量使用去离子水或蒸馏水。

1、含铜量高:禁止摄取的食物 肥猪肉、动物内脏(猪肝、牛肝)、小牛肉等肉类;蟹、

虾、乌贼、章鱼等自贝类;黄豆、青豆、黑日、扁豆等豆类:花生、芝麻、核桃等坚果类。此外,蘑菇全蝎等含铜量亦高。

2、含铜量较高:尽量少食的食物 牛肉、鸡蛋、菠菜、香菜、芥菜、葱、茄子、蜂蜜、芋头等。

3、含铜量低:适宜日常吃的食物 精白面、萝卜、藕、芹菜、小白菜、瘦猪肉、瘦鸡鸭肉(去皮去油)、马铃薯等。牛奶不仅含铜量低.而且长期服用有轻度排铜之效。

(四)肝脏移植

对有明显肝硬化或肝功能衰竭的患者,原位肝移植可延长存活期。

(五)对症治疗

肌强直可服抗胆碱药物:如苯海索;震颤及强直明显者可用左旋多巴或复方多巴;精神症状明显者可用抗精神病药物:有骨骼脱钙者,补充维生素D及钙剂。

(六)护肝及护脑治疗

给予葡醛内酯、水飞蓟宾、复合维生素B及维生素C等护肝药及神经营养药是必要的。腺苷蛋氨酸既可促进肝细胞膜流动性恢复.又能增强对金属离

|<< << < 1 2 > >> >>|

肝豆状核变性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的治疗  肝豆状核变性 免费索取肝豆状核变性资料

上一篇:治疗肝豆状核变性新法        下一篇:二巯丙磺酸钠(DMPS)治疗肝豆状核变性

>> 返回肝豆状核变性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2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876186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876186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