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中医保健 --> 女性保健 --> 部位保健 --> 暑热季节女性谨防尿路感染

暑热季节女性谨防尿路感染

尿路感染是女性的多发病,尤其是暑热季节。

尿路感染是女性的多发病,尤其是暑热季节。如果你出现了尿频、尿急、尿痛的症状,有时还伴有腰酸和小腹胀痛,那么十有八九是患上尿路感染了。天气潮热,细菌生长繁殖快,因此很容易引发尿路感染。暑热季节,尿路感染患者明显增多,尤其是女性,发病率比冬季增加50%以上,而且普遍好发于20岁至50岁的女性。尿路感染如果治疗不当容易转为慢性,严重者还可引起肾功能衰竭、尿毒症等严重后果。因此,暑热季节女性要特别注意预防尿路感染的搔扰。

暑热易致女性尿路感染

首先,从外因来说,气温较高,又常常骤降暴雨,空气湿度大,为细菌的生长繁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正常人的尿道末端都寄生有细菌,但因为尿道上皮细胞的抵抗力较强,加上每次排尿又可将细菌冲洗掉,一般不会发生感染,但暑热难耐时,耗气伤津,人们常因睡眠减少、食欲不振等原因导致抵抗力相对下降,加上出汗较多。女性的外阴部汗腺又特别丰富,所以很容易使外阴局部长时间潮湿,细菌乘虚而入,如果不注意及时补充水分,就会使尿液浓缩、排尿减少,冲洗细菌的作用降低,从而发生尿路感染。

其次,与女性的生理结构有一定关系。女性尿道短,仅约3~5厘米,尿道口大,细菌易上行侵入膀胱;女性尿道口距阴道、肛门近,尿路上皮细胞对细菌粘附性及敏感性较男性为高;月经血也是细菌良好的培养基,如不注意外阴清洁则细菌容易滋生;性交时尿道口内移,阴道及膀胱颈充血,尿道过短者,易诱发炎症;妊娠期、幼女或绝经后,由于雌激素变化及pH值改变也易发生感染。

再次,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压力增大,因种种原因养成如久坐、长期开车等不良习惯。人们有的是因为工作太忙放不下,有的是为了打牌或下棋不肯离开“战场”,但有了“尿意”而不能及时排尿对健康是非常不利的。俗话说“流水不腐”,正常排尿不仅能排出身体内的代谢产物,而且对泌尿系统也有自净作用。憋尿对女性的危害比男性更大。长时间憋尿会使膀胱内的尿液越积越多,含有细菌和有毒物质的尿液未能及时排出,就容易引起膀胱炎、尿道炎、尿痛、尿血或遗尿等疾病。严重时,尿路感染还能向上蔓延到肾脏,引起肾盂肾炎,甚至影响到肾功能。

最后,时值天气潮热,人们常因睡眠减少、食欲不振等原因导致抵抗力相对下降,而此时贪凉、游泳等都可能是致病的危险因素,易发生尿路感染或使尿路感染复发。

尿路感染防治全攻略

1.良好习惯要养成

多喝水  每日摄入3000毫升以上的水分,发挥水的利尿作用,冲洗掉尿道中的寄生细菌,消除感染隐患;

讲究个人卫生  勤洗澡,勤换内裤,宜穿透气好、吸湿性强的棉织品内裤,夫妻生活要多注意卫生,便后应该从外阴往肛门方向擦拭干净;

不要憋尿  每2~3小时排尿一次,避免细菌在尿路繁殖,避免养成酗酒、久坐、长期开车等不良习惯,尿急时,不要延迟上厕所;

2.饮食起居要适宜

调畅情志  由于尿路感染的发生与抵抗力下降和精神紧张有密切关系,所以易感者平时应注意保持精神愉快,避免过度疲劳和长期精神紧张。这是预防尿路感染反复发作的基本条件。

注意休息  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坚持体育锻炼。还应注意加强营养,增强体质。注意劳逸结合,治疗期间要注意卧床休息,这是治疗的重要环节。中医有“卧则血归肝肾”的理论,其中,有强调人在卧床时增强了泌尿系统血液循环的意思。这样,就会促进病变部位的修复。

清淡饮食  患者饮食应清淡,少吃刺激性强的食物,如辣椒、生姜、葱、蒜等,不要饮酒。在缓解期宜多吃滋补益肾的食物,如瘦肉、鱼虾、木耳等,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在发作期以清淡易消化及而富含营养的食物为

|<< << < 1 2 > >> >>|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尿路感染  宫颈炎  滴虫性阴道炎  霉菌性阴道炎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无        下一篇:月子没坐好 子宫易脱垂

>> 返回部位保健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2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876186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876186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