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中医保健 --> 中医养生 --> 四季养生 --> 春季养生 --> 用中医方法调春困

用中医方法调春困

冬去春来,万物复苏,在此生机勃勃的季节,却有很多人时常感觉疲乏、困倦、无精打采,甚至迷迷糊糊,整天头脑不清醒,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春困”。

冬去春来,万物复苏,在此生机勃勃的季节,却有很多人时常感觉疲乏、困倦、无精打采,甚至迷迷糊糊,整天头脑不清醒,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春困”。

为什么会出现“春困”现象?日常生活中有没有好的应对方法?“春困”是春季人体生理机能随自然节令变化和气温高低的转换,而发生相应调节的一种短暂生理现象,这一生理现象虽然不是病态,但会影响工作、学习。从起居、运动、饮食、情志等方面开展养生保健,可使“春困”状况得到改善。

中医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即“天人相应”,人要健康长寿就须顺应自然变化规律。《黄帝内经》有云,“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道也。”春季为一年之始,阳气始生,清阳上升,人若应之,清气升而浊气降,升降和调,则神清而气爽,若不能相应,清阳之气不能上升,则失其生发滋养之用,就会表现出“春困”征象。

若想摆脱“春困”的袭扰,须顺应春季自然规律,做好以下三方面。

起居有常,保证睡眠

中医提倡“起居有常”的养生原则,认为起卧有常,能调养神气,使人精力充沛,生命力旺盛;起卧无常,日久必致神气受伤,精神萎靡,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下降,容易导致各种病症。春季阳气升发,而阳气的生发和闭藏与睡眠密切相关,清醒时,阳气行于表;睡眠时,阳气行于内。适当减少睡眠时间,“夜卧早起”,有利于阳气的升发。

适当减少睡眠时间。多睡非但不能解乏,反会加重困倦,因为引起春困的主要原因并非睡眠不足,而是神经细胞不够兴奋,睡眠过多易使人体阳气郁滞,进一步降低大脑皮层的兴奋性。所谓“夜卧早起”,即早起不要早于5点;晚睡不要迟于晚上11点,否则也会不利身体健康。

调摄身心疏肝解郁

春季与肝相通应,肝之疏泄功能正常,则全身气机畅达不易患病。肝主疏泄,有疏通、畅达全身气血津液的功能。其生理特性是主升发,若升发作用正常,则气血津液疏通和畅达。气血通畅,清阳得升,上荣于脑,脑得其滋养,就不会“春困”。反之,若是肝气郁滞,失于疏泄,则气机不畅,清阳被阻,不能很好地上荣于脑,“春困”就将不期而至。

中医认为,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要保持肝脏的疏泄功能正常,需顺应肝的生理特性。故春季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暴怒忧郁伤肝。若能适当运动,如散步、郊游、打太极拳等,不仅能舒张筋骨,还有助于阳气升发,畅通血脉,振奋精神,如此气血通畅,心旷神怡,就会精力蓬勃,远离“春困”。

调整饮食,谨和五味

“三月养生重在阳”,如阳气充实,气机升降和调,则神清脑明,若阳气亏虚,气机升降失调,则易产生疲惫感。春季阳气初生,为适应此特点,扶助阳气,饮食方面应遵照《黄帝内经》“春夏养阳”原则,多吃辛甘发散、温补阳气的食物,如葱、蒜、香菜等。这类食物温补阳气,使人体阳气充实,且辛温发散有利于阳气升发。

另外,穴位按摩和适当的感觉刺激也可起到消除“春困”功效。在感觉疲劳时,按摩太阳穴、风池、内关、足三里等穴位,可达到疏经通络的效果。而适当的感觉刺激,如在室内放置色彩艳丽并富有生机的饰物或花草,听些优美明快的音乐或是用凉水洗脸等,这些视觉、听觉、触觉刺激,均可使神经兴奋。

健康人运用以上方法能很快度过“春困”期,而身体处于阴阳失和、气血失调、脏腑虚弱等亚健康状态的人,则可能“春困”持续时间更长且不易纠正,这些人需要接受系统调理,以尽早恢复健康。

同时,“春困”以疲乏、困倦为主要表现,而中风病患者发病前也可能出现类似情况。因此,有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的人若感觉“春困”时,应高度警惕中风的可能。

头部按摩

按摩太阳穴、四神聪、太阳穴、四神聪有醒脑开窍的作用。

太阳穴:将食指中指合拢按在太阳穴上,以顺时针方向转10次,再以逆时针方向转10次。每日3~5次。

四神聪:是4个穴位的总称。百会穴前后左右各1寸,共4穴。用手指敲击或逐一揉按四神聪穴,每次2~3分钟,每日3~5次。

梳头

用木质梳子梳头,从前发际梳到后发际50~100遍,或5分钟,每天3~5次,可以改善脑部血液循环,使人神清气爽。坚持不懈有黑发生发的作用,并且对高血压、头晕头痛、失眠、神经衰弱有一定效果。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春困  中医  中医调春困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春季:儿童要顺时令养护        下一篇:谷雨“吃春”

>> 返回春季养生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2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876186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876186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