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中医常识 --> 医案心得 --> 胁为肝之分野

胁为肝之分野

“胁为肝之分野” 是中医学基于肝脏的生理特点根据实践而得出的理论。

“胁为肝之分野” 是中医学基于肝脏的生理特点根据实践而得出的理论。在肝系疾病的诊疗中,胁部作为重要的体表反映,为临床诊断提供了参考,胁部病变亦多可从肝胆论治。

理论内涵

早在《内经》就对胁与肝胆的密切联系进行过论述,《素问·脏气法时论》“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灵枢·五邪》指出“邪在肝,则两胁中痛”、《素问·热论》“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等经典条文论述明确。胁部疼痛是肝胆病的重要体征,胁部肝胆的反映区,二者具有密切的生理病理联系。

关于胁的位置,《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载“其两侧自胸以下,至肋骨之尽处,统名曰胁”是较详细的对于胁解剖位置的论述,胁是人体部位名,指侧胸部,腋下肋骨所在处。即腋下为胁,胁与膺同。分野一词,指与星次相对应的地域。又有分界、界限之意,《灵枢·胀论》指出:“五脏六腑者,各有畔界”可以理解胁为肝之“畔界”。

“胁为肝之分野”可以理解为胁部是中医学肝的反映区,类似于“肝窍为目”“肝主筋”等概念,是肝脏表现于外的征象。从解剖学来看,肝脏的体表投影,且肝胆经络循行过胁部。《景岳全书》“胁肋胀痛者,肝之经病”明确肝病则见胁痛。《内科概要》“肝脏近胁,故胁痛多属于肝”提示胁部疾病多从肝胆论治。故“胁为肝之分野”提示胁部是肝胆表现于外的象,肝胆疾病常引起胁部症状;同时胁部病变多从肝胆论治。

临床应用

见胁知肝

“胁为肝之分野”则提示胁部是肝病的反射区,肝系疾病病理表现可在胁部有所体现。胁部常见的病理征象可分为主观、客观两大类,主观感受包括胁痛、胁满等。《灵枢·本藏》“肝偏倾则胁下偏痛”,《景岳全书》“胁痛本属肝胆二经”明确了胁痛以肝胆病为主,《医宗必读》左痛多留血,右痛多痰气,进行了明确划分。临床胁痛多由于肝胆气机不利而引发,《赤水玄珠》“胁痛有风寒、有食积、有死血、有虚、有气郁、有火”,但皆是影响肝胆而及胁部。《类经》“少阳之邪有余者,当病筋痹,胁满”,《灵枢·胀论》“肝胀者,胁下满而痛引少腹”,胁满多由于肝胆气逆,攻冲而胀。客观体征即胁痈、胁疽等,二者皆由于肝胆经郁火,积聚而发所致。“见胁知肝”,可知观胁部之征,可揣肝胆之疾病。

胁病治肝

“胁为肝之分野”则胁部病变多由肝胆所主,当从肝胆论治。肝胆二经循行过胁,经气流利则胁无生病之虞,《伤寒论》即有柴胡汤治疗“胸满胁痛”“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等的论述。胁病首要理肝胆气临床多以四逆散、小柴胡汤、柴胡疏肝散治之,胁病或痛,或满,日久气病及血,多从行气活血论治,仍不能脱离肝胆二脏。其他如胁痈、胁疽历代医家均从肝胆积热论治,以柴胡疏肝散、龙胆泻肝汤等方,疏利气机,清泄实热为法。

刺胁疗肝

经穴中足厥阴肝经期门穴、章门穴、足少阳胆经日月穴三穴分布于胁部,针刺胁部经穴能够治疗肝胆系统疾病。期门穴为肝之募穴,日月为胆经募穴,募穴有聚集、汇合治意,是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能补脏腑之虚。如《素问·奇病论》载“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治之以胆募俞”;章门穴为足厥阴与足少阳经交会穴,兼治肝胆病症,《备急千金要方》载其“主四肢懈惰,喜怒”《针灸大成》“胁满取章门”。胁部之经穴俱可疗肝胆之疾病,故曰“刺胁疗肝”。

“胁为肝之分野”一语是中医学颇具特色的理论,其具体出处虽难以考证,但历代医籍均不乏论述,这一理论对于肝系疾病的诊疗具有重要意义,并形成了“胁病治肝”“肝病疗胁”“肝病察胁”等诊断思维和治疗方法。(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胁为肝之分野  见胁知肝  胁病治肝  刺胁疗肝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百合六磨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下一篇:观病动和平 临证创八法

>> 返回医案心得页面    >> 返回首页

中医中药网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无相关新闻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8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876186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876186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