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中医常识 --> 中医文化 --> 中医流派 --> 柳宝诒伏温证治

柳宝诒伏温证治

伏温之发,或因阳气内动,或因时邪外感引动。凡阳气内动,寒邪化热而发之证,外虽微有形寒,而里热炽盛,不恶风寒,骨节烦疼,渴热少汗,用药宜助阴气,以托邪外达。

柳氏于伏温证治条分缕析,诚多经验之谈。兹分述如下:

1.伏温从少阴初发证治  伏温之发,或因阳气内动,或因时邪外感引动。凡阳气内动,寒邪化热而发之证,外虽微有形寒,而里热炽盛,不恶风寒,骨节烦疼,渴热少汗,用药宜助阴气,以托邪外达。柳氏以黄芩汤加豆鼓、元参。柳氏说:“黄芩汤为清泄里热之专剂,加以豆鼓为黑豆所造,本入肾经;又蒸郁而成,与伏邪之蒸郁而发相同;且性味和平,无逼汗耗阴之弊;故豆鼓为宣发少阴伏邪的对之药。再加元参以补肾阴,一面泄热,一面透邪,凡温邪初起,邪热未离少阴者,其治法不外是矣。“若为时邪引发的,须辨所夹何邪,或风温,或暴寒,或暑热,当于前法中,参入疏解新邪之品。

2.伏温外达三阳证治  寒邪潜伏少阴,得阳气鼓动而化热,苟肾气不至虚馁,则邪不能客而外达,其自少阴外达于三阳,则为最顺。太阳则恶寒、发热、头项疼、腰脊强,治宜鼓、芩合阳旦汤。阳阴则壮热鼻于不得卧,治宜鼓芩合葛根知母等;烦渴多汗,狂谵脉洪,又宜白虎汤。少阳则寒热往来、口苦胁痛,治宜芩鼓合柴胡、山枙等味,总之随证化裁。若中焦挟有形食积浊痰,则邪热每每乘机入胃,热结于中,证见齿垢唇焦;晡热、舌苔焦黄、神昏谵语、脉沉实,宜承气汤下之,柳氏说:“热结而成燥粪者,行一二次后,燥粪巳完,热邪即尽。若溃粪如烟膏霉酱者,或一节燥,一节晡者,此等证其宿垢最不易清,即邪热亦不易净。往往有停—二日再行,有行至五六次,多至十余次者”。若胃中蕴热上薰及肺,发喘逆咯血、咳脓,当以消泄肺胃之热,如石膏、苇茎汤、鲜斛、鲜沙参之类。

3.伏温内蕴营血证治  温邪化热燔灼于营血,见咳血、吐血、鼻衄、齿衄、溲血、便血,若血后病势由此而减,为邪热随血而泄,为吉象;若血后虽热仍盛,昏谵烦躁,仍属重证。其原因有二:一是伏邪重而蒸郁过深,宜凉血泄邪,如犀、地、枙、丹、银、翘、茅根、侧柏之类;一是营阴虚而不能托邪外出,当养血清热,如地、芍、枙、丹、阿胶、元参之类,不能急求止血。营热郁蒸,发为斑疹,以清营透邪、疏络化斑为主,方如化斑汤、玉女煎。若为肺疹,清营之中用牛蒡、蝉衣透发之。发为喉痧者,多兼时行疫毒,宜大剂清营解毒。他说:“鲜生为此证清营泄热必用之药,欲兼疏散之意,重则用豆鼓同打,轻则用薄荷叶同打,均可。丹皮清血中伏热,且味辛主散,炒黑用之最合。银花清营化毒,元参消咽滋水,均为此症必要之药”。

4.伏温化热郁于少阴不达于阳证治  伏邪内居,必籍肾气暗动,始能鼓邪化热而出,若其人肾阳虚馁,则邪机冰伏,每有半化半伏、欲达不达之症,如外面热象炽盛,或巳见昏谵、痉厥之候,而少阴之伏邪尚有未经化热,仍留滞于阴分者。如证见足冷、两便不利、腰俞板硬不能转侧,脉迟细而弱等(见附金石如案)此时专用凉泄,则邪机愈滞,若用温化,又属抱薪救火,展转之间,内则阴液干涸,外则邪热蒙闭,迟之一二日,即不可挽救矣,在温病中为最险重之侯。柳氏谓:“尝读喻嘉言《尚论后篇》少阴温病:凡正虚不能托邪者,必用麻附细辛汤以温经托邪,其用意仍不免偏于伤寒一面。但寒伤人之阳,温病烁人之阴,而其为正虚邪陷则一也。仲景既立助阳托邪之法,以治伤寒;从对面推想,岂不可用助阴托邪之法以治温病乎?惟但助其阴,而不鼓动其阴中之阳,恐邪机仍深伏而不出。拟于大剂养阴托邪之中,佐以鼓荡阳气之意”《柳宝诒医案·伏温赵案》药用麻黄汁制豆鼓、附子制生地,随证加入凉肝熄风治标之药,以冀伏邪外达三阳。

5.伏温化热内陷厥阴太阴证治 伏邪窜入厥阴,可见神昏澹语、烦躁不寐、抽摧蒙痉、昏眩直视,甚则狂言无序、循衣摸床,其治以先为热邪寻出路为第一,祛邪之中参以扶正养阴。若痰热蒙闭神明,加用至宝、紫雪之类。痉掣搐搦,肝风升扰,加用羚羊角钩藤石决明等。伏温内陷太阴,多湿热证,缠绵难愈,屡伏屡炽,治法须分清湿热之偏疽,辨明所挟之病,方可用药。至于用药之法,须得轻、清、灵三字俱全,冀其缓缓疏化,叶、薛二氏之法多可取。

6.伏温夹证证治  伏温每挟风寒暑湿各新邪为病,兼挟气郁、痰饮、食积、瘀血,以及胎产经带诸宿病,柳氏总以分清主次轻重为治。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柳宝诒  伏温证治  少阴初发  外达三阳  内蕴营血  伏温化热  伏温夹证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经典伤寒派        下一篇:伏气温热派的学术特点

>> 返回中医流派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8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876186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876186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