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中医常识 --> 中药常识 --> 中药种贮 --> 杜鹃花栽培技术

杜鹃花栽培技术

杜鹃花属杜鹃花科及杜鹃花属的常绿或半常绿落叶灌木.株高可达3 米以上, 分枝细而多, 密生黄色或褐色平伏柔毛.叶卵状椭圆形或倒卵形, 基部楔形, 先端尖, 疏被伏毛.

杜鹃花属杜鹃花科及杜鹃花属的常绿或半常绿落叶灌木.株高可达3 米以上, 分枝细而多, 密生黄色或褐色平伏柔毛.叶卵状椭圆形或倒卵形, 基部楔形, 先端尖, 疏被伏毛.花常2-6 朵, 簇生於枝头顶端.春二三月开花的叫春鹃, 夏四五月开花者叫夏鹃.花冠阔, 呈漏斗形, 花色因品种不同而多样.有各种深浅不同的红?橙?金黄?紫?纯白等色, 极为艳丽美观, 是世界上著名的观赏花卉.

杜鹃花的繁殖可用扦插?压条?嫁接等方法进行, 以扦插为多.扦插常在5 月到6 月和9 月到10 月进行最为适宜.在此时间内, 选用生长健壮的新嫩枝, 约10 厘米长, 留叶4-6 片, 下部多余叶取掉, 用消过毒快刀削成马蹄形, 將其三分之一长度斜扦於整好的盆土中, 或田园里.浇透水, 用塑料薄膜覆盖, 以保持温度和土壤湿润.若能使温度在18℃-20℃的条件下, 约一个半月即可生根.在生根後期和生根後, 要注意逐渐透光, 直至全不覆盖.播种也可, 但因种子细小, 特别在北方由於硷性土, 即使可以出芽, 也很难成苗, 故在北方不多应用.

杜鹃性喜凉爽?荫蔽?湿润环境.对酸性土壤要求非常强烈, 故杜鹃在北方的硷性土中不易养好, 就是从南方带來的土, 也要注意不能浇带硷性的水, 一般以雨天承接的雨水力0.1%的硫酸亚铁或淘米水为好.北方栽植的杜鹃, 多系带土从南方运來, 夏季在室外要放在阴凉处, 或者盖帘遮荫, 切不可日光直射.因杜鹃性喜湿润, 故在盆苗周围要洒水, 并在上午时分喷水於叶面, 以造成适宜环境.生长旺季要勤浇水, 且7——10 天要浇一次淡矾肥水, 以减其土壤硷化和供给充足的磷, 以利於生蕾开花.杜鹃因长期生长在高山, 温度以12~25℃较为适宜, 30℃以上不仅生长缓慢, 还会停止生长, 进人体眠状态.10 月中下旬在北方要人温室, 保持温度在5℃, 可安全过冬.为使杜鹃特别是春鹃提前至春节开花, 增加节日期间的欢乐气氛, 室内温度不可低於150℃, 盆土见干见湿, 不可过湿, 过湿容易烂根死苗.冬季浇水可以用雪消水和煮沸的凉开水, 再加0.1%的硫酸亚铁.天气晴朗时, 可於中午放在阳台上让日光照射.

杜鹃是一种喜肥花卉, 但要用腐熟的豆饼水?鱼腥水, 忌施人粪尿.施肥要适当稀释, 盆土要保持湿润, 过干会伤苗.春季每半个月可施肥一次, 至夏随着气温升高可增加次数.秋季宜施磷?钾肥, 冬季应停止施肥.杜鹃花虫害不大, 若遇介壳虫?短须螨危害, 可用波尔多液和40%的三氯杀螨醇1200-1500 倍液或40%的氧化乐果1000-1200 倍液喷洒.

杜鹃花历史悠久, 是早在一亿多年以前的中生代白垩纪就有的一种古老花卉.在全世界有900 余种, 而在我們中国就有600 余种.清光绪年间, 一位英国人, 从云南高山采走了200 多种, 杂交出了许多新品种, 如英国的爱丁堡植物园?邱园?英伦三岛等地的杜鹃花大都是从我国云南引种的.1986年3 月份, 英国皇家植物园杜鹃专家拉克斯特先生來到了云南高山常绿杜鹃的原生地, 激动他說: "真正的杜鹃王国!"故有"没有中国的杜鹃, 就没有英国园林"的說法.

荷兰和比利时的园艺家們, 用红色的映山红和黄色的羊踯躅还有其它一些杜鹃花杂交, 培育出了红紫纷披, 婀娜多姿, 举世闻名的西洋杜鹃來.西洋杜鹃花边缘有皱折, 花型多重瓣.另有一种东洋杜鹃, 花小而繁, 也非常美观.我国无锡的锡惠公园, 上海市的植物园, 以及庐山?丹东等地的杜鹃园艺工作者已培育出数百个花朵大, 花色美的优良品种.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杜鹃花栽培技术  杜鹃花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药用植物害虫蔷薇切叶蜂        下一篇:沙参种植技术

>> 返回中药种贮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8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876186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876186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