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中医常识 --> 中药常识 --> 中药种贮 --> 银杏药材种植技术

银杏药材种植技术

银杏又叫白果树、鸭脚子树、灵眼等。果实称白果,是一种食药兼用、营养丰富、价值很高的果实。属银杏科类。 主治肺虚咳嗽、慢性气管炎、肺结核、遗精、白带等症。外用可以治疥疮、粉刺。

一、概述

银杏又叫白果树、鸭脚子树、灵眼等。果实称白果,是一种食药兼用、营养丰富、价值很高的果实。属银杏科类。 主治肺虚咳嗽、慢性气管炎、肺结核、遗精、白带等症。外用可以治疥疮、粉刺。果肉含白果酸、白果醇、白果酚、鞣酸等有效成分;银杏叶,含黄酮甙元、苦味质、维生素等有效成份,经过提炼,可制成银杏液药剂,能治疗脑血管硬化、血清胆固醇过高等症,近几年,银杏被打入国际市场,成为中药材类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适应于全国各地栽培。

二、栽培技术

1、银杏播种育苗 选地整地应选土层深厚、疏松肥沃、地势高,排水好的砂质壤上。银杏扦插育苗,选地整地,应选用黄松土、壤上为好。将他整平把细,作成龟背形畦面,宽1.2米,高25厘米,中间稍高,四边略低,四周开好排水沟,防止积水。并提前做好水利配套设施,以便灌溉保苗,育种一次性成功。移栽地,要选择地势高燥、日照时间长、阳光充足的地方,土壤要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或壤上,以微酸性至中性的壤上生长茂盛,长势决,成林早。可进行集约化栽培和管理,建立大规模银杏生产基地,细心栽培,精心管理,高度重视,充分发挥其早期和长期效益。还可以利用房前屋后、古庙、风景区、路旁等空隙之地,庭院周围,旷野零星土地,进行银杏栽培种植。

2、定植方法 于冬季或春季1月下旬至2月上旬进行。按行株距5 米 X 4米,每亩35株银杏苗,挖栽植穴,穴直径和深度为50厘米,穴底挖松15厘米,整平。每穴施人腐烂有机杂肥,和磷饼肥混合堆沤的复合肥20千克,与底土掺和均匀,上盖细土厚10厘米。最后,挖取银杏苗种入穴内,使报系舒展伸平,盖上稍高于原上平面,栽直、栽稳、踩实,接着浇一次定根水。因为银杏为雌雄异株,定植时,每亩要搭配5%的 雄株,以利授粉开花结果。

3、田间管理

A、中耕除草追肥定植后,初期行间可套种豆类、薯类及其他矮秆农作物或草本中药材。结合间作作物进行中耕除草和追肥。树冠郁闭前,每年施肥3次,第一次于春初,施催芽肥;第二次于夏初,施壮枝肥;第三次于冬季,封冻前,重施腊肥。肥料以有机肥为主,适当配合氮、磷、钾等化肥。施肥方法:于树冠下,开环状沟或放射状穴施入,施后盖土压肥、浇水。到结果期,于花期开始时,每隔1个月, 要进行根外追肥1次,用0.5%的尿素加0.3%的磷酸二氧 钾肥,配制成水溶液,选晴天傍晚成阴天喷施在叶片技上。 如喷后下雨,应重新喷施。

B、人工授粉 银杏为风媒植物,在雌株开花前,采集 雄花枝,将其挂在雌株上,借助风力进行辅助授粉,以便提高坐果和结实率。

C、整枝修剪 于每年冬季,剪除枯枝、细枝、弱枝、重叠枝和伤残枝,还有直立性枝条和病虫枝条。夏季摘心,促 使养分发挥在多分枝上。同时抹除赘芽和剪除根部萌蘖, 减少养分的无谓浪费,促进植株生长发育。

三、收获和加工

1、银杏 9-11月,当外种皮呈橙黄色时,或自然成熟脱落后, 采集果实,采后堆放在阴湿处,还可以浸泡在缸里,使果肉 腐烂。然后取出,于清水中援去肉质外种皮,冲洗干净,晒 干,贮存备用,同时,打碎外壳,剥出种仁,称为生白果仁。 以蒸、炒、根等方法加工,打碎外壳,取去种仁 ,即为熟白果 仁。

2、银杏叶 应于10一11月收集,经秋霜打后的叶片,晾干,去净杂质,可为药用。8月份当叶子发黄之前采集提炼,其银杏 叶总黄酮及银杏叶内酯含量高,因此,生产上多采集发黄之前的青色叶子作为提炼的原料。由于银杏提取物有较稳定的治疗脑血管硬化的作用,畅销国内外,其提取物每千克销售价达800美元,因此,栽培银杏可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银杏药材种植技术  银杏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鳖赤白板病的发生与防治        下一篇:怎样防止五味子冻害

>> 返回中药种贮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8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876186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876186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