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中医内科 --> 肾系病证 --> 淋证 --> 淋证食疗

淋证食疗

淋证是指小便频数短涩,滴沥刺痛,小腹拘急引痛的一种病证。包括西医学中的泌尿系感染、泌尿系结石、泌尿系结核、前列腺炎及乳糜尿等疾病。

淋证是指小便频数短涩,滴沥刺痛,小腹拘急引痛的一种病证。包括西医学中的泌尿系感染、泌尿系结石、泌尿系结核、前列腺炎及乳糜尿等疾病。

本病由于感受外邪、饮食不节及脾肾亏虛,膀胱气化不利或膀胱气化无权所致。主要有热淋、血淋、石淋、膏淋及劳淋五种。

本病轻者,可单用食疗;重者,可配合药物治疗。

〔一般饮食〕

(1)宜清淡饮食,多食蔬菜和水果,以利疾病恢复。

(2)宜多饮开水或茶水,以助利尿。

(3)不宜辛辣及烈酒,以免助生湿热。

〔辨证施食〕

(一)热淋

〔主要表现〕小便短数,灼热刺痛,尿色黄赤,腰痛拒按,或伴恶寒发热,口苦,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食疗原则〕清热利湿通淋。

〔食疗食物〕马齿苋、莴苣、茭白、水芹、藕、荸莽、金针菜、椿叶、苋菜、粟米等。

〔食疗食谱〕

(1)马齿苋汁饮。马齿苋取汁饮。用于小便热淋。

(2)粟米粥。粟米,煮粥。用于热淋。

〔饮食宜忌〕

(1)宜食新鲜水果,饮浓绿茶,以助清热利尿。

(2)宜作生菜汁饮,以清利小便。

(3)不宜热性食物,以免助生内热。

(二)血淋

〔主要表现〕小便涩痛,尿血,或夹血块,小腹胀满疼痛,舌苔薄黄,脉数。

〔食疗原则〕清热通淋,凉血止血。

〔食序食物〕小蓟、柿饼、荠菜、黑木耳、马齿苋、冬瓜,藕、苦莱、丝瓜等。

〔食疗食谱〕

(1)小蓟汁饮。小蓟捣汁饮。用于血淋。

(2)柿饼粥。柿饼,粳米,煮粥。用于血淋。

〔饮食宜忌〕同热淋。

(三)石淋

〔主要表现〕小便频急不爽,窘迫难忍,尿挟砂石,或排尿突然中断,或尿中带血,尿道剌痛,腰腹绞痛,舌质红,苔薄黄。

〔食疗原则〕清热利湿,通淋排石。

〔食疗食物〕慈姑、玉米须薏苡仁、罗卜、鸡内金、杨桃,南苜蓿、胡桃仁等。

〔食疗食谱〕

(1)慈姑汤。慈姑,煮汤。用于淋浊,石淋。

(2)薏米汤。薏米,煮汤。用于砂石热淋,痛不可忍。

〔饮食宜忌〕

(1)宜大量饮水,以利排石。

(2)结石属草酸钙者,宜少食疲菜、马铃薯、辣椒等;属尿:酸者,宜多食蔬菜水果,少食动物内脏、豆类、菠菜、海产品等;属磷酸钙者,宜少食肥肉、蛋黄等含磷较高的食物;属磷酸镁铵者,可适当进食瘦肉。

(四)膏淋

〔主要表现〕小便混独,呈米泔水,小便热涩疼痛,尿时阻塞不畅,舌质红,答黄腻,脉濡数。

〔食疗原则〕清热利湿,分清泄浊。

〔食疗食物〕水芹、荠菜、雍菜、玉米须、萝卜、豆腐浆、银鱼、柴菜等。

〔食疗食谱〕

(1)荠菜汤。荠菜,不用调味品,煮汤食。用于淋浊,乳糜尿。

(2)蕹菜蜂蜜饮。雍莱取汁,蜂蜜,和匀饮用。用于淋浊。

〔饮食宜忌〕

(1)不宜高脂肪、高蛋白类食物,如豆油、猪油、黄豆制品,以利分清泄独。

(2)不宜剌激性食物,以免加重病情。

(五)劳淋

〔主要表现〕小便赤涩,淋沥不已,时作时止,遇劳即发,腰膝酸软,神疲乏力,舌淡,脉弱。

〔食疗食物〕健脾益肾。 ?

〔食疔食物〕山药,茯苓、莲子芡实、白饭豆、粟米、泥鳅、银杏等。

〔食疗食谱〕

(1)山药茯苓粥。山药,茯苓,粳米,煮粥。用于体虚劳淋。

(2)粟米粥。粟米,煮粥。用于劳淋。

〔饮食宜忌〕

(1)宜甘平或甘温饮食,以利健脾益肾。

(2)不宜过用苦寒及滑利类食物,以免伤损脾肾。

〔单方验方〕

(1)瞑眩膏。大萝卜切厚片,涂以白蜜,慢火灸干,反复多次,候冷细嚼,佐盐扬下。用于诸淋疼痛不可忍,及砂石淋。

(2)胡桃仁粥。胡桃仁,细米,煮粥。用于石淋。

(3)煨大蒜。大蒜,煨食。用于气淋,腹胀,大便时闭时泄,小便淋沥。

(4)银杏豆浆饮。生银杏10枚捣碎,沸豆架冲食。用于乳糜尿。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264942(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淋证食疗  淋证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小肠实热型淋证(血淋)        下一篇:

>> 返回淋证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2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264942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264942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