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泌尿系统疾病 --> 尿道损伤 --> 尿道损伤的预后

尿道损伤的预后

尿道损伤的预后,关键取决于急诊处理的正确与否。切忌反复试以导尿,加重损伤,甚至使部分尿道裂伤加重成完全性的尿道断裂。

简介:

    

尿道损伤(urethraltrauma),在泌尿系损伤中最常见。几乎全部发生于男性尿道,尤其是较固定的球部或膜部。前者多因骑跨式下跌,会阴部撞击硬物(巨石、树木),使球部尿道受压于耻骨弓部而损伤;后者常由于骨盆骨折,断端碎片刺破或撕裂尿生膈所致。此外,也见于尿道器械使用不当、产钳或贯通伤等。 

  预后:

尿道损伤的预后,关键取决于急诊处理的正确与否。切忌反复试以导尿,加重损伤,甚至使部分尿道裂伤加重成完全性的尿道断裂。至于选用何种手术方法,应视病人全身情况,尿道损伤部位、程度、合并损伤情况、主治医师的经验和当时医疗条件而定,不应一概而论。

尿道损伤无论经哪一种方法修复,术后均有瘢痕收缩而致尿道狭窄之可能。手术后的定期尿道扩张有时也未必有效。此外,感染和尿瘘也是常见的并发症。

治疗:

首先应纠正休克,然后再处理尿道损伤。治疗尿道损伤的基本原则是引流尿液和尿道断端的重新衔接。

(一)引流尿液 在严格无菌和满意麻醉下如能顺利插入导尿管,说明尿道的连续性尚完整,如血肿和尿外渗不严重,则保留导尿10~14天以引流尿液并支持尿道,等待损伤愈合。如导尿失败应立即手术探查。如病情严重不允许较大手术,可单纯作耻骨上膀胱造口术。膀胱造口术可防止尿液外渗,减少局部刺激、感染,促进炎症、血肿和纤维组织吸收,从而减轻可能发生的尿道狭窄和周围疤痕的程度,为二期修复提供了方便。膀胱造口术也可用穿刺方法完成。适用于后尿道损伤病例。由于方法简便,尤宜于基层医疗单位。

(二)尿道修补术

1.经会阴尿道修补术 适用于骑跨伤等所致的球部尿道损伤。经会阴切口,显露球部尿道。如尿道未完全断裂,则在直视和手指触摸下从尿道外口插入一导尿管至膀胱保留之。沿该管缝合裂口,一般横行的断裂比纵行的裂口更易导致术后狭窄。尿道严重挫裂伤或完全断裂时,可从尿道外口插入一导管找到远侧断端,压腹观察尿液流出或从耻骨上膀胱切口经尿道内口插入一导尿管找到近侧尿道断端,彻底清除坏死组织、血肿,然后用可吸收缝线间断外翻缝合两断端。吻合口应避免张力。并按解剖关系彻底引流外渗尿液,在尿外渗区作多个皮肤切口引流外渗尿液,切口应深达浅筋膜以下。术后保留导尿管至少3~4周。拔管后,如排尿通畅可再拔除耻骨上膀胱造瘘管。为预防术后尿道狭窄,术后可作定期尿道扩张。也可每天用10ml尿道灌注液灌注尿道1~2次,作为软扩张(灌注液配方:地塞米松0.15g,新霉素25g,普鲁卡因10g,5%尼泊金10ml,甘油400ml,吐温-805ml,加双蒸水至1000ml)。同时可辅以音频理疗预防狭窄。

2.经尿道会师术 后尿道损伤时,常由于合并其它脏器严重外伤,病情危重,病人不能耐受大手术。此时可经耻骨上切口经膀胱作尿道会师术。由尿道外口和经膀胱尿道内口各置入一雌雄探杆,会师后再引入一气囊导尿管,气囊注水后牵引导尿管使两断端对合。如无雌雄探杆,也可用一手指从膀胱颈部插入后尿道,与从尿道外口插入的金属探干会师。如张力较大,可在前列腺断端的两侧用尼龙线各缝1针,再用直针从会阴引出,在小纱布垫上结扎,以助牵引和固定的目的。2周后拆去缝线。术后虽仍有尿道狭窄的可能,但由于两断端的距离凑近,轴心一致,给二期修复带来了方便。

尿道损伤时会师术修复

(1)雌雄探杆会师

(2)由耻骨上膀胱切口引入导尿管

(3)再引入气囊导尿管

(4)手术完成

(5)用金属导尿管自制成雌雄探杆

(6) 后尿道断裂前列腺会阴牵引固定

3.经耻骨上途径一期断裂尿道修复术 由於后尿道断裂多伴骨盆骨

|<< << < 1 2 > >> >>|

尿道损伤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264942(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尿道损伤  尿道损伤的预后 免费索取尿道损伤资料

上一篇:尿道损伤怎么治疗        下一篇:尿道损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 返回尿道损伤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2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264942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264942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