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泌尿系统疾病 --> 尿道损伤 --> 尿道损伤

尿道损伤

尿道损伤(urethraltrauma),在泌尿系损伤中最常见。几乎全部发生于男性尿道,尤其是较固定的球部或膜部。前者多因骑跨式下跌,会阴部撞击硬物(巨石、树木),使球部尿道受压于耻骨弓部而损伤。

简介:

    

尿道损伤(urethraltrauma),在泌尿系损伤中最常见。几乎全部发生于男性尿道,尤其是较固定的球部或膜部。前者多因骑跨式下跌,会阴部撞击硬物(巨石、树木),使球部尿道受压于耻骨弓部而损伤;后者常由于骨盆骨折,断端碎片刺破或撕裂尿生膈所致。此外,也见于尿道器械使用不当、产钳或贯通伤等。

病因:

   

(一)尿道内损伤

绝大多数是在应用经尿道器械操作或排出异物(如结石)时发生损伤少数性变态酒醉或精神病人用发针铁丝玻璃干之类异物插入尿道而引起损伤误注某些化学药物如硝酸银硫酸铜石炭酸等可引起化学灼伤经尿道行电切除术时可致尿道电灼伤

(二)尿道外暴力损伤 

这种损伤较尿道内损伤为多见可为贯通伤或闭合伤前者主要见于战场尿道被火器或利器所穿破受伤部位大多在球膜部海绵体部和前列腺部则少见闭合性尿道损伤在战时和平时均可见到会阴部骑跨伤或踢伤时受损部位多见于球部和膜部尿道而伴骨盆骨折时常伴前列腺部尿道损伤

临床表征:

单纯尿道损伤,全身症状较轻,如伴有骨盆骨折,可发生休克。急性尿道损伤的局部表现主要有:a.伤处疼痛,尿时尤重,疼痛可牵涉会阴、阴茎、下腹部等处,有时向尿道外口放射。b.尿道出血,前尿道损伤时,可由尿道外口滴血;后尿道损伤,由于尿道括约肌的作用,血液有时不从尿道流出而进入膀胱,出现血尿。c.排尿困难与尿潴留,因疼痛、尿道外括约肌反射性痉挛、尿道粘膜水肿或血肿压迫,以及尿道完全断裂所d.伤部皮下淤血、青紫或肿胀,以会阴部和阴囊最为明显。e.尿外渗,尿液浸润周围组织,可引起组织坏死、感染,病人情况恶化。 

尿道损伤约占泌尿生殖道损伤的5%。大多数严重的尿道损伤由钝性损伤引起。后尿道的破裂可累及泌尿生殖膈,往往伴有骨盆骨折,而前尿道损伤常是由会阴部骑跨伤引起。尿道贯通伤较少见。尿道内镜或插管操作可引起医源性损伤。急性尿道损伤的可能并发症有狭窄形成,感染,勃起障碍和尿失禁。

诊断: 

    

根据病史、症状和体征,尿道损伤的诊断并不困难。前尿道损伤的征象一般较为明显,诊断较易。后尿道损伤的诊断较困难。导尿是检查尿道连续性是否完整的好方法。在无菌条件下,如能顺利插入一导尿管,则说明尿道的连续性完整。如导尿管顺利插入膀胱,且经检查膀胱壁完整但伤员有尿外渗现象,应考虑有尿道损伤。但导尿必须在严格无菌条件和满意的麻醉下进行。最好能在手术室中进行。如一次插入困难,不应勉强反复试探,以免加重创伤和导致感染。应立即手术探查。急诊大剂量静脉造影待造影剂聚于膀胱后行排尿期膀胱尿道造影和经尿道作逆行尿道膀胱造影对确诊尿道损伤也有帮助。正常时,直肠指检可以在前列腺尖与肛括约肌之间触及尿道膜部,如直肠指检不能扪及该段尿道而直接触及耻骨后缘,则膜部尿道已完全断裂。在直肠内指检时将前列腺向上推动,如前列腺固定,说明后尿道尚未完全横断,反之可以向上推动或前列腺由于失去支撑,被外渗血尿推向上方悬浮于盆腔内,则说明尿道和耻骨前列腺韧带均已断裂。故诊断后尿道损伤时,肛指检查也很重要。

会阴部损伤或骨盆骨折时应考虑尿道损伤的可能性。在插入导尿管之前应仔细地进行尿道检查。尿道有血是尿道损伤的最好征象。逆行尿道造影用于诊断和分类:挫伤表现为尿道伸展,无造影剂外渗。部分破裂者表现为尿道周围造影剂外渗,有部分造影剂进入膀胱。完全破裂者的特征性表现为尿道中断导致膀胱或近端尿道不充盈。

治疗:

  首先应纠正休克,然后再处理尿道损伤

|<< << < 1 2 > >> >>|

尿道损伤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264942(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尿道损伤  尿道损伤的治疗  尿道损伤的概述 免费索取尿道损伤资料

上一篇:无        下一篇:尿道损伤怎么治疗

>> 返回尿道损伤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2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264942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264942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