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神经精神疾病 --> 肝豆状核变性 --> 肝豆状核变性的检查、诊断

肝豆状核变性的检查、诊断

肝豆状核变性(HLD)又称Wilson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铜代谢障碍,导致铜在体内过度蓄积,以不同程度的肝细胞损害,脑退行性病变和角膜边缘有铜盐沉着(K-F环)为其临床特征,其致病基因已定位于13q14.3。

肝豆状核变性(HLD)又称Wilson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铜代谢障碍,导致铜在体内过度蓄积,以不同程度的肝细胞损害,脑退行性病变和角膜边缘有铜盐沉着(K-F环)为其临床特征,其致病基因已定位于13q14.3。早期(尤其是症状前)诊断和及时、确切的治疗常可获得与健康人一样的生活和寿命。

HLD不仅发病年龄悬殊、起病缓急与病情进展速度不一,而且各脏器受损的顺序和程度也存在差异,导致初发症状多种多样,临床表现复杂多变,造成临床诊断困难。一般而言,儿童期大多以肝症状、肌张力障碍为主的神经症状为首发;青壮年期常以震颤为主的神经症状首发,也有部分患者以舞蹈-手足徐动症、肌阵挛、投掷运动等神经系统表现为首发症状;还有少数患者以血液、骨关节、肌肉、肾脏、内分泌方面的症状起病。如果对此不熟悉,或未能与可能出现上述首发症状的其他疾病仔细鉴别,则十分容易误诊。

一、HLD的主要诊断条件及临床价值

(一)主要诊断条件

1. K-F角膜色素环。

2. 血清铜蓝蛋白(CP)<200mg/L或血清铜氧化酶<0.2活力单位

3. 肝铜含量>250ug/g (干重)

4. 24h尿铜排泄量>100ug。

5.64Cu与血清铜蓝蛋白结合缺乏二次高峰。

(二)主要参考条件

1. 临床表现

(1) 肝症状  急、慢性和暴发性肝炎、肝硬变、门脉高压症等。

(2) 脑症状  早期肌僵直引起的构语不清、流涎等症状,进行性震颤、精神异常等。

2. 血清总铜量低于正常值的1/2以下(4.7~14.1umol/L)。

3.血清直接反应铜增高(正常值0~3.1 umol/L)。

4.消化道吸收铜增加(正常值9.4~251.8 umol/24h)。

5.胆汁铜排泄显着减少(正常值31.5~78.7 umol/24h)。

6.肌肉含铜量轻度增高(正常值:干重为5~10ug/g,湿重为0.8~1.3 ug/g)。

7. 近年来国内外采用PCR技术进行HLD基因诊断及症前诊断,临床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三)各种主要诊断条件的干扰因素

K-F角膜色素环阳性,血清铜蓝蛋白<200mg/L,肝铜>250ug/g (干重),24小时尿铜量>100ug及血清64Cu-CP含量极微等都是HLD的特异性检查并具有极高的阳性率。但是,如果非HLD患者呈现阳性结果,临床称为假阳性,反之,HLD患者出现阴性结果,则称为假阴性。因此,临床诊断时必须特别注意。现将可能引起上述项目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的原因分述如下(表1)。

表1 HLD的主要诊断指标及干扰因素

指标 HLD诊断条件 可致假阳性的因素 可致假阴性的因素

K-F角膜色素环 阳性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变或胆汁郁滞综合征 早期

血清铜蓝蛋白 CP<200mg/L 长期蛋白丢失,红体病,严重慢性消耗性疾病,严重铜缺乏症,遗传性低铜蓝蛋白血症,Menkes综合征,HLD杂合子以及暴发性肝炎等 5%的HLD患者,部分孕期的HLD,急性感染性疾病或恶性肿瘤等的HLD患者。

24h尿铜 100ug 青霉胺等驱铜药物治疗的非HLD患者,或慢性肝炎、肝硬变、胆汁郁滞综合征或肾病综合征 长期驱铜治疗后的HLD患者

肝铜含量 >250ug/g(干重)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变及其他胆汁郁滞综合征。 长期驱铜治疗后的HLD患者

64Cu-CP结合 极低量 低铜蓝蛋白血症(CP<200mg/L)或部分HLD杂合子 HLD在妊娠期、口服雌激素时,或原有恶性肿瘤,或严重感染。

二、HLD的辅助诊断条件及临床价值

(一) 其他组织和体液内铜含量测定及其诊断价值

1. 头发含铜量测定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发铜含量测定对HLD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不大。

2.肌肉合铜量测定  我院对25例HLD及20例非HLD患者作肌肉内铜、锌、铁、镁含

|<< << < 1 2 > >> >>|

肝豆状核变性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肝豆状核变性的检查、诊断  肝豆状核变性 免费索取肝豆状核变性资料

上一篇:肝豆状核变性常见并发症和诊断检查        下一篇:肝豆状核变性的辅助诊断条件及临床价值

>> 返回肝豆状核变性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精彩推荐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2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876186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876186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