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癌症肿瘤 --> 骨肿瘤 --> 骨肿瘤

骨肿瘤

骨肿瘤是发生于骨骼或其附属组织的肿瘤,是常见病。同身体其它组织一样,其确切病因不明;骨肿瘤有良性,恶性之分,良性骨肿瘤易根治,预后良好,恶性骨肿瘤发展迅速,预后不佳,死亡率高。

肿瘤是发生于骨骼或其附属组织的肿瘤,是常见病。同身体其它组织一样,其确切病因不明;骨肿瘤有良性,恶性之分,良性骨肿瘤易根治,预后良好,恶性骨肿瘤发展迅速,预后不佳,死亡率高。

骨肿瘤包括原发性肿瘤、继发性肿瘤及瘤样病变等。骨肿瘤来源于骨基本组织和骨附属组织。骨基本组织指软骨、骨、骨膜、髓腔纤维组织等;骨附属组织指骨内的神经、血管、骨髓等。骨肿瘤虽有良性或恶性之分,但并非截然分开,有些肿瘤表现为良性与恶性之间的中间型性质。故有“相对恶性”与“低度恶性”之称谓。一般为单发,也有多发者,如骨软骨瘤、软骨瘤、骨髓瘤等。

病因病理

  人体本身的内因是骨肿瘤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某些胚性细胞错置,未能正常发育,长期保持静止状态,一旦受到某些因素刺激,便迅速生长,形成骨肿瘤。有些骨肿瘤的发生与损伤有关;有些与感染有关;人体长期接受大量放射性物质亦可滋生本病。

可分以下两类:①原发性骨肿瘤,来源于骨、软骨、造血组织或骨髓、纤维组织、脉管、脂肪、神经、脊索、上皮等,或来源未定。原发性骨肿瘤的分类,主要是根据肿瘤组织的形态结构进行的,特别是根据肿瘤细胞所显示的分化类型及所产生的细胞间物质类型进行的。在此基础上,结合肿瘤的生长特性,将骨肿瘤分为良性和恶性两大类。发生于骨的各种瘤样病变,其形态改变和临床表现,常类似骨肿瘤,且可与骨肿瘤并存或作为某些骨肿瘤发生的基础,为了进行比较和鉴别诊断,也列入分类中。②继发性骨肿瘤,即转移瘤,原发瘤最多是癌,几乎所有癌皆可转移至骨,仅少数为肉瘤、神经母细胞瘤。

1.正虚邪侵体质强弱与本病的发生、发展、预后有着密切关系,正虚体弱,腠理不密,脏腑脆弱。脏腑功能失常,气虚血亏,气血不和,气血壅塞,结聚成瘤。

2.气滞血瘀气血瘀滞,经络阻隔,蕴结日久,骨与气并,日以增大,凝结成块。

3.肾虚精亏  明代薛己在<外科枢要·卷三>中日:“若伤肾气,不以荣骨而为肿者,其白骨肿起,按之坚硬,名日骨瘤。”先天禀赋不足,髓不养骨,或秉承遗传,易生骨肿瘤;女子七七,任脉虚,男子八八,天癸竭。肾虚精亏,营卫失调,气血不和,肾气精血俱衰,不以荣骨,骨瘤乃发。

症状

良性骨肿瘤生长缓慢,疼痛轻,早期不易察觉,当肿瘤长大或压迫周围组织时,疼痛加重或发生病理性骨折时被发现,恶性骨肿瘤呈浸润性生长,发展迅速,骨皮质破坏后,可蔓延至周围软组织,患部呈梭形肿胀,肿块境界不清,质地较硬,局部血管扩张,皮肤温度升高,可有搏动感或血管杂音。早期出现疼痛并呈进行性加重,后期出现贫血及恶液质,找可发生它处转移病灶,其中以肺部转移最为多见。

(一)疼痛:是骨肿瘤的一个主要症状。

(二)肿块:往往表现在肢体或躯干的异常隆起。

(三)年龄分布:人群中因恶性肿瘤死亡者有两个年龄的高峰。一个为15至20岁,另一个为30至75岁。

(四)部位特征:某些骨肿瘤有比较特定的好发部位。

检查

1.X线检查对明确骨肿瘤性质、种类、范围及决定治疗方针都能提供有价值的资料,是骨肿瘤重要的检查方法。

2.发生在骨盆、脊柱等部位的肿瘤,普通X光片不能很好地显示时,CT扫描、B超、MRI、ECT等新型显像技术可以帮助判明肿瘤的部位和范围。

3.同位素骨扫描可以在普通X光尚未有阳性改变时即显示出原发、继发性骨肿瘤的存在。对可疑者应选择性地作99锝等的骨扫描。

4.组织学检查:骨肿瘤最终诊断的完成有赖于组织学检查,通常经常活检术获取组织标本。

治疗

一、良性肿瘤 多以局部刮除植骨或切除为主,如能彻底去除,一般不复发,予后良好

|<< << < 1 2 > >> >>|

骨肿瘤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264942(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骨肿瘤  骨肿瘤的概述 免费索取癌症肿瘤资料

上一篇:无        下一篇:骨肿瘤病因病理

>> 返回骨肿瘤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精彩推荐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2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264942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264942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