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癌症肿瘤 --> 肾癌 --> 肾癌诊断 --> 怎么检查肾癌

怎么检查肾癌

肾癌的诊断大多并不困难,依据病史、肾盂造影及超声检查一般就可得到初步诊断。诊断有困难者可应用CT检查、动脉造影及囊肿穿刺检查等方法在手术前明确病变的性质。
无造影剂区。恶性肿瘤内大多血管较丰富,血管粗细不均,造影剂常自肿瘤血管中渗出,在癌组织中形成深浅不均的阴影(血窦和血池)。有时在恶性肿瘤内可见到动脉瘤或/和动静脉瘦。多数良性肿瘤内血管很少且无上述粗细不均的肿瘤血管及造影剂外渗等现象。有少数肾癌,肿瘤内血管非常稀少或完全缺如,在动脉造影片上类似良性肿瘤。肾癌中心坏死液化、肾囊肿内并发肿瘤以及多房性囊肿等病变用动脉造影、CT和超声检查不易鉴别,用囊肿穿刺检查可明确病变的性质。

CT(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对诊断肾占位性病变的灵敏度很高,是一种无损伤性检查,目前已成为诊断肾肿瘤的主要方法。CT可提供以下资料:①能清晰地显示直径1cm以上的肾占位性病变的部位、大小及形态,灵敏度超过肾盂造影、肾实质断层造影、超声检查及动脉造影。②对肾占位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也较准确,因CT能测定占位性病变的衰减值(即密度),并可观察在静脉注射造影剂后占位性病变及其周围组织阴影有无增强。如为单纯性囊肿,衰减值一般很低(-10~+20H)。在注射造影剂后,病变本身及其周围组织的阴影均不增强。如囊肿内并发肿瘤或肾癌坏死液化,则衰减值较高(+10~+40H),提示内容物含血及碎屑或坏死组织。静脉注射造影剂后虽病变的阴影可无增强,但周围组织的阴影都有增强,特别在注射大剂量造影剂后。上述CT检查的一些特征已足以将单纯性囊肿与其他囊性病变相鉴别。如系实质性肿瘤,衰减值都在+40H以上,注射造影剂后病变本身及其周围组织的阴影都有增强。③可显示肾蒂周围及腹膜后淋巴结是否肿大(转移)。④明确肾癌有无侵入邻近器官,肾静脉及下腔静脉内有无癌栓以及肝脾有无转移。对肾癌的分期帮助很大。这种检查患者所受的放射量不大,与钡剂灌肠相似。检查时不一定须注射造影剂,可应用于对碘有过敏的病人。

腹膜后充气造影能较好地显示肾脏外形以观察有无占位性病变。过去在没有超声及CT等条件时作这种检查。

下腔静脉及选择性肾静脉造影可显示下腔静脉或肾静脉内有无癌栓及下腔静脉是否受到肿瘤的压迫。因这类检查是有损害性的且提供的资料不多,故很少应用。

胸片应列为常规检查之一,因肺部是肾癌最常发生转移之处。

(四)超声检查

这是一种无损害性检查,有很大的诊断价值。此法常在肾盂造影片上发现或疑有肾占位性病变时进行。有时作为肾脏的一种常规检查方法。此法能探测肾内有无占位性病变,及依据回声的高低、回声是否衰减和是否均匀以及病变内壁是否光滑而准确地区分单纯性囊肿和实质性肿瘤。错构瘤在图像上常有特征性的回声,也可获得诊断。不均匀的回声提示肿瘤坏死、多房性囊肿、脓肿或血肿,应作CT或囊肿穿刺检查等进一步研究。这种检查也能显示肿瘤有无侵入邻近器官及肝脾有无转移,对肿瘤的分期有一定帮助。其缺点为图像没有CT清晰,不能清楚地显示区域淋巴结及腹膜后淋巴结有无肿大(转移)。

(五)囊肿穿刺检查

用大剂量造影剂作静脉肾盂造影,待肾盂肾盏显影后,用20号腰穿针在荧光屏(或CT)定位下进行囊肿穿刺。这项检查包括抽出液的肉眼观察、化学分析、细胞学检查、细菌培养及囊肿X线造影,在抽出一定量的液体后注入等量的造影剂和空气作囊肿造影,观察囊肿的内壁是否光滑,在囊肿感染、囊肿内并发肿瘤或肾癌坏死液化患者,抽出液的分析结果有蛋白及脂类增高。这一系列检查结果使囊性病变的性质可得到准确的诊断。

(六)穿刺活检 用22号细针在X线定位下进行。在针退出过程中注射无菌蒸馏水或在穿刺处立即作放疗(5Gy)可防止癌细胞的接种。

(七)放射性核素检查

|<< << < 1 2 > >> >>|

肾癌诊断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264942(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肾癌  怎么检查肾癌 免费索取癌症肿瘤资料

上一篇:怎样检查肾癌        下一篇:该怎样检查肾癌

>> 返回肾癌诊断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2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264942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264942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