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妇科疾病 --> 女性不孕症 --> 女性不孕症诊断 --> 女性不孕症的检查

女性不孕症的检查

询问既往有无慢性疾病,如结核、腮腺炎等;了解性生活情况,有无性交困难。除全身检查外,重点应检查外生殖器有无畸形或病变,尤其是精液常规检查。

一、检查步骤  

不孕夫妇应作为一个生殖整体或单元采考虑,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有关检查,通过双方全面系统检查找出原因,是诊断、治疗不孕症的关键。下面重点介绍女方的检查步骤,但诊断女性不孕症,必须通过男方检查首先排除男性因素。

(一)男方检查  

询问既往有无慢性疾病,如结核、腮腺炎等;了解性生活情况,有无性交困难。除全身检查外,重点应检查外生殖器有无畸形或病变,尤其是精液常规检查。正常精液量为2—6m1,平均3—4m1;pH为7.2—7.5,在室温下放置5—30分钟内完全液化,精于浓度(50一60)×10个/m1。WHO的精液正常指标:射精量>2.oml,精子浓度>20×10个/m1,总精子数>40×10个,向前运动精子(a十b级)>50%,正常形态>30%,>75%活精子,低于以上指标为异常。怀疑男性免疫性不孕时,应检查血清、精浆抗精于抗体等。

(二)女方检查 

  

1.询问病史  结婚年龄,是否两地分居,性生活情况,是否采用避孕措施。月经史,既往史(有无结核病、内分泌疾病),家庭史(有无精神病、遗传病)。不孕时间,属原发还是继发。对继发不孕,应了解以往流产或分娩经过,有无感染史等。

2.体格检查  注意第二性征发育情况,内外生殖器的发育情况,有无畸形、炎症、包块及乳房泌乳等。胸片排除结核,必要时做甲状腺功能检查,做蝶鞍x线摄片和血催乳激素测定排除甲状腺及垂体病变,测定尿17—酮、17—经及血皮质醇排除肾上腺皮质疾病。

3.特殊检查

(1)卵巢功能检查:包括排卵的监测、黄体功能及卵巢储备能力的检查。监测排卵常用的方法有基础体温测定、宫颈黏液评分、阴道细胞涂片、连续B型超声监测卵泡发育、排卵、黄体形成等征象,定期查血及尿LH、血清性激素如雌二醇(E2)、孕酮(P)等激素。黄体中期查E2、P及经前子宫内膜活组织检查可了解黄体功能。检查卵巢的储备能力应在月经周期第2—3日采血。

(2)输卵管通畅试验:常用方法有输卵管通液术;子宫输卵管碘油或泛影葡胺造影,1腹腔镜直视下行输卵管通液(美兰液)及B型超声下输卵管过氧化氢溶液通液术。输卵管通液术除可检查输卵管是否通畅外,还可分离轻度管腔黏连,有一定治疗作用。子宫输卵管造影可明确阻塞部位和有无子宫畸形及黏膜下肌瘤、子宫内膜或输卵管结核等病变。

(3)B型超声检查:是不孕常用诊断手段,具有无损伤、方便、检出率和准确率高、可摄像记录以作比较等优点。可发现子宫、卵巢、输卵管器质性病变,连续B型超声监测卵泡发育、排卵及黄体形成等征象,对不孕的病因诊断有很大帮助。阴道B型超声能显示卵巢窦腔卵泡的数目,以判断卵巢储备功能。  

(4)腹腔镜诊断:能迅速明确不孕原因,可诊断子宫、卵巢、输卵管和盆腔腹膜的病变(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黏连、输卵管病变、盆腔结核、卵巢肿瘤、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畸形子宫、多囊卵巢综合征等)。

(5)官腔镜检查:了解宫腔内情况,能发现官腔黏连、宫腔瘢痕、黏膜下肌瘤、内膜息肉、官腔不全纵隔、内膜增生过长、子宫内膜钙化等。

                              

(6)性交后精子穿透力试验:夫妇双方经上述检查未发现异常时行此试验。应选择在排卵期进行,在试验前3日禁止性交,避免阴道用药或操作,受试者在性交后2—8小时内接受检查,先取阴道后穹窿液检查有无活动精子,若有精子证明性交成功,然

|<< << < 1 2 > >> >>|

女性不孕症诊断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264942(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女性不孕症的检查  不孕症  女性不孕症 免费索取女性不孕症诊断资料

上一篇:不孕症的检查与诊断        下一篇:女性不孕症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 返回女性不孕症诊断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2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264942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264942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