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妇科疾病 --> 念珠菌阴道炎 --> 念珠菌阴道炎

念珠菌阴道炎

念珠菌阴道炎是一种常见的阴道炎,习称霉菌阴道炎,发病率仅次于滴虫阴道炎。由念珠菌中的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

疾病概述

念珠菌阴道炎是一种常见的阴道炎,习称霉菌阴道炎,发病率仅次于滴虫阴道炎。由念珠菌中的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

临床表现

1、外阴瘙痒、灼痛症状严重时坐卧不宁,痛苦异常。

2、可有尿频、尿痛及性交痛。

3、白带增多典型的白带呈白色稠厚豆渣样。检查时可见小阴唇内侧及阴道粘膜上附着白色膜状物,擦除后露出红肿粘膜面。急性期还可能见到白色膜状物覆盖下有受损的糜烂面及浅溃疡。

治疗:

1.消除诱因;

2.改变阴道酸碱度;

3.杀菌剂。

注意事项:

1、治疗期间应注意夫妇双方同时治疗,避免交叉感染,禁止性生活。

2、对易复发者,口服用药与局部用药联合。

3、不穿紧身内裤,不用不洁冲洗器具。

疾病描述

念珠菌除寄生阴道外,还可寄生于人的口腔、肠道.这三个部位的念珠菌可互相自身传染,当局部环境条件适合时易发病。此外,少部分患者可通过性交直接传染或接触感染的衣物间接传染。

症状体征

主要表现为外阴瘙庠、灼痛,严重时坐卧不宁,异常痛苦,还可伴有尿频、尿痛及性交痛。急性期白带增多.白带特征是白色稠厚呈凝乳或豆渣样。

疾病病因

念珠菌阴道炎是一种常见的阴道炎,过去误称霉菌阴道炎。80%-90%的病原体为白念珠菌,白念珠菌是真菌。念珠菌对热的抵抗力不强,加热至60℃1小时即可死亡;但对干燥、日光、紫外线及化学制剂的抵抗力较强。

病理生理

白念珠菌为条件致病菌,约10%非孕妇女及30%孕妇阴道中有此菌寄生,并不引起症状。有念珠菌感染的阴道pH在4.O-4.7,通常<4.5。当阴道内糖原增加、酸度增高、局部细胞免疫力下降,适合念珠菌的繁殖引起炎症,故多见于孕妇、糖尿病患者及接受大量雌激素治疗者。此外,长期应用抗生素,改变了阴道内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皮质类固醇激素或免疫缺陷综合征,使机体的抵抗力降低;穿紧身化纤内裤、肥胖可使会阴局部的温度及湿度增加,也易使念珠菌得以繁殖而引起感染。

诊断检查

根据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诊断。

治疗方案

念珠菌阴道炎治疗后容易在月经前复发,故治疗后应在月经前复查白带。念珠菌阴道炎治疗后约5%-10%复发。对复发病例应检查原因,如是否有糖尿病、应用抗生素、雌激素或类固醇激素、穿紧身化纤内裤、局部药物的刺激等,消除诱因。性伴侣应进行念珠菌的检查及治疗。由于肠道念珠菌及阴道深层念珠菌是重复感染的重要来源,抗真菌剂以全身用药为主,加大抗真菌剂的剂量及应用时间,如氟康唑150mg,每日1次口服,连用5日,然后每2周或每月单次给予150mg,连用3-6个月。

治疗

1.消除诱因若有糖尿病,给予积极治疗;及时停用广谱抗生素、雌激素。勤换内裤,用过的内裤、盆及毛巾均应用开水烫洗。

2.改变阴道酸碱度用2%~4%碳酸氢钠液冲洗阴道,造成不利于念珠菌生存的条件。

3.杀菌剂以碱性溶液冲洗后,选用下列药物:①克霉唑(clotrimazole)栓剂或片剂,每晚1次,每次1粒或1片,塞入阴道深部,连用7日;②达克宁(硝酸咪康唑miconazole)栓剂,每晚1粒塞入阴道,连用7日;③制霉菌素(nystatin)栓剂或片剂,每晚1次,每次1粒或1片(10万U),连用7~10日;④米可定阴道泡腾片,每晚1片,塞入阴道内,连用5日;⑤1%龙胆紫水溶液涂擦阴道,每周3~4次,连续2周,药物价廉,效果也很好,但必须注意用药浓度,若药物过浓或用药过频,易引起化学性外阴炎和表皮破溃,因药物易污染衣物,现临床已较少使用。

4.顽固病例的处理①本病常与糖尿病并发,若久治不愈应查尿糖、血糖

|<< << < 1 2 > >> >>|

念珠菌阴道炎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264942(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念珠菌阴道炎  念珠菌阴道炎 免费索取念珠菌阴道炎资料

上一篇:无        下一篇:念珠菌阴道炎概述

>> 返回念珠菌阴道炎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2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264942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264942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