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妇科疾病 --> 盆腔炎 --> 盆腔炎的中医治疗

盆腔炎的中医治疗

高热寒战,腹痛拒按,带下黄浊,或脓带腥臭,腹胀便秘或搪而不爽,口干舌燥,小便黄赤,舌苔黄厚或腻,脉滑数或弦数。
 

方药:银甲方(临床验方) 

金银花12g,鳖甲15g,连翘12g,升麻9g,红藤30g,蒲公英15g,紫花地丁12g,生蒲黄12g,春根皮15g,大青叶9g,茵陈15g,桔梗9g,琥珀末3g。

加减:发热者,加柴胡9g、黄苹9g;大便干结者,加桃仁9g、大黄9g。

  

(2)气滞血癌证

           

主证:少腹两侧吊痛或胀痛、刺痛拒按,腰骶酸痛,腹胀便秘,带下增多,色黄或白,月经不调,婚久不孕,苔薄,舌质黯而有瘀点,脉细弦。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方药: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

当归10g,川芍5g,延胡索15g,五灵脂20g,乳没药各5g,川楝子10g,小茴香log,刘寄奴10g,焦山桅12g。

  

加减:低热者,加红藤30g、败酱草30g、蒲公英15g;经下不畅者,加益母草l 5g、红花6g,路路通12g;腹痛较甚者,加失笑散(包)10g、艾叶9g、血竭o.6g;便秘者,加生川军(后下)6g、枳实10g。    

(3)寒湿凝滞证 

主证:少腹冷痛,或胀或如针刺,遇热痛减,腰骶酸痛,经行或劳累后加剧,月经后期,量少有血块,带下清稀,量多,舌质淡胖或瘀斑,脉沉迟。 

治法:温经化湿,理气活血。

                   

方药:桂枝茯苓丸(《金匮要略》)加减。

  

桂枝6g,茯苓10各桃薏仁各10g,丹皮10g,赤芍l0g,艾叶6g,香附12g,乌药10g,小茴香10g,失笑散(包)12g,炙甘草5g。

 

加减:盆腔炎性包块较大者,加三棱9g、莪术9g,或血竭6g、泽兰叶10g;痛经严重者,加胡延索15g、川楝子12g;下腹冷痛者,加吴荣英5g、胡芦巴10g。

(4)肝肾不足证 

               

主证:下腹隐痛,久久不息,带多清稀,腰酸膝软,头晕耳鸣,苔薄,质黯,舌边有瘀斑,脉细弦。

治法:调补肝肾,理气和营。  

  

方药:归芍地黄丸(验方)。  

       

当归l0g,炒白芍15g,熟地12g,山萸6g,山药12g,泽泻10g,丹皮6g,获苔10g,杞子10g,鸡血藤15g,川楝子12g,炙甘草3g。

加减:气虚者,加党参10g、黄芪15g、炒白术10g;血虚者,加首乌12g、黄精l 5g、补骨脂10g,头晕者,加钩藤10、石决明10g、桑椹子10g;带多色清者,加牡蛎18g、乌贼骨10g、芡实10g、薏仁10g。 

                       

(二)中成药 

1.四季青注射液12~16mL加人5%GSl000mL静脉滴注,或四季青注射液2mL,肌肉注射或四季青片,每日3次,每次5片,口服。  

     

2.穿心连注射液10mL加入5%GS20mL静脉推注(急性期)。 

3.双黄连3.6g加入5%GS500mL静脉滴注。    

      

4.抗炎灵片,每日4次,每次4片,口服。 

 

5.牛黄解毒片,每日2次,每次3片,用于肠粘连大便不畅者。

6.茴香橘核丸,每日2次,每次6~9g,用于腹胀气滞者。

7.丹参注射液16mL加入5%GS500mL中静脉滴注。  

   

8.复方当归注射液2mL,肌肉注射,每日2次。

     

9.莪术注射液2mL,肌肉注射,每日2次。

       

10.银黄注射液2mL,肌肉注射,每日2次

|<< << < 1 2 3 > >> >>|

盆腔炎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264942(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盆腔炎的中医治疗  盆腔炎 免费索取盆腔炎资料

上一篇:盆腔炎的药物治疗        下一篇:盆腔炎的食养疗法

>> 返回盆腔炎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2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264942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264942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