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妇科疾病 --> 盆腔瘀血综合征 --> 盆腔瘀血综合征的治疗

盆腔瘀血综合征的治疗

治疗盆腔病变:积极治疗子宫颈糜烂和子宫脱垂,盆底松弛者可作缩肛运动以锻炼盆底肌肉。

西医疗法

(一)一般治疗: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加强体育锻炼以增强盆腔肌肉张力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纠正不良体位,每日坚持做胸膝卧位l~2次,每次10分钟左右:以侧卧位代替仰卧位休息;保持大便通畅,节制性生活。

           

(二)治疗盆腔病变:积极治疗子宫颈糜烂和子宫脱垂,盆底松弛者可作缩肛运动以锻炼盆底肌肉。

(三)西药治疗  

             

甲基睾丸素5mg,一日l~ 2次,舌下含化,每月不超过300mg,对伴有乳房胀痛,或月经过多的病人有一定疗效。

(四)手术治疗  

1.经腹圆韧带悬吊术及子宫能骨韧带缩短术,将后位子宫变为前位,适用于年轻而又生育要求的病人。

                  

2.经腹全子宫加双附件切除术,适用于40岁以上的妇女,伴有严重症状,经上述非手术治疗无效的病人。

             

   (五)其他疗法

              

1.丹参注射液16~20mL加入5%葡萄糖5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2.中药保留灌肠:红藤30g,败酱草30g,当归12g,苏木10g,三棱15g,莪术15g。上方浓煎100mL,保留灌肠20分钟,每日1次,l0次为一疗程。

       

3.丹参离子透入。

       

二、中医治疗 

     

(—)辨证施治

1.气虚血癌证 

           

主证:少腹坠胀疼痛,反复不已,劳累或经前加剧,腰能酸痛,肛门坠胀,带下增多,色白质稀,头晕心悸,神疲乏力,面色萎黄,大便溏薄,舌质淡胖,边有齿印,苔薄白,脉细濡无力。                                              

治法:益气养血,活血化瘀。

方药: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

       

黄芪30g,当归尾6g,赤芍6g,地龙3g,川芎9g,桃仁9g,红花6g。

加减:肛门坠胀者,加升麻、柴胡;腹痛剧烈者,加独活、徐长卿血竭;形寒畏冷者,加附子肉桂、仙灵脾;大便不实者,加扁豆、肉豆蔻、胡芦巴。

2. 气滞血癌证  

  

主证:下腹坠胀疼痛,腰骶酸痛,两胁胀痛,经期前后加剧,经前乳房胀痛,性情抑郁,寡言少欢,性交疼痛,舌质黯滞,边有瘀斑,苔薄白,脉细弦或弦涩。

治法: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方药: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

           

当归10g,赤白芍各10g,桃仁10g,红花10g,川芍6g,丹皮l0g,五灵脂(包煎)l0g,香附10g,乌药10g,延胡索10g,积壳10g,甘草3g。

   

加减:乳房胀痛者,加苏鲁子、广郁金穿山甲;两胁胀痛者,加八月扎、香附;腹痛明显者.加徐长卿、地鳖虫。

3.湿热血瘀证

主证:少腹坠胀疼痛,缠绵不休,腰骶酸痛,带下量多,色黄气秽,小便黄赤,大便秘结或解之不畅,或有低热,舌略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濡数。

治法:清热利湿,活血化瘀。

方药:萆薢渗湿汤(《疡科心得集·方汇》)合桃红四物汤(《医林改错》)。

 

萆薢9g,薏茁仁l0g,黄柏10g,赤获苔9g,牡丹皮9g,泽泻12g,通草6g,滑石15g。桃仁10g、红花6g,当归10g,Jr[芍6g,赤芍10g,生地10g。

加减:带多色黄者,加椿根皮、白带草;大便干结者,

|<< << < 1 2 > >> >>|

盆腔瘀血综合征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盆腔瘀血综合征的治疗  盆腔瘀血综合征 免费索取盆腔瘀血综合征资料

上一篇:盆腔瘀血综合征的鉴别诊断        下一篇:西医如何治疗盆腔瘀血综合征

>> 返回盆腔瘀血综合征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2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876186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876186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