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分泌、代谢、营养和肾脏疾病 --> 糖尿病 --> 糖尿病症状 --> 糖尿病肾病的症状是什么?

糖尿病肾病的症状是什么?

糖尿病的早期症状,糖尿病是由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自由基毒素、精神因素等等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等而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

糖尿病的早期症状,糖尿病是由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自由基毒素、精神因素等等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等而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临床上以高血糖为主要特点,典型病例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即“三多一少”症状,糖尿病(血糖)一旦控制不好会引发并发症,导致肾、眼、足等部位的衰竭病变,且无法治愈。出现这种症状的糖尿病患者的症状是出现蛋白尿,病情多持续进展,无法逆转。3~5年后发展到肾衰阶段。糖尿病肾病多发生于患糖尿病后10~20年,20年后肾病发生率渐减,40年后多不再发生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肾病的症状第一期增生高滤期:增生就是肾脏长得个大,高滤就是过滤得多。糖尿病性肾病早期肾脏拼命工作使自己变得特别大,就是为了把糖排出去,这种负担重,肾脏就变得很大,早期没有任何症状。

糖尿病肾病的症状第二期临床前期:实际上此期也查不出来糖尿病性肾病,有的人血压偶尔有点儿高,平常血压又不高,这种血压波动很难说是肾病引起的,如果此时做一个肾的活检或穿刺,能发现肾脏已经有所改变,不过尿常规查不出来,临床前期没有什么表现。

糖尿病肾病的症状第三期早期肾病:开始有些比较固定的表现,一种表现就是血压经常高,肾脏本身受血压的影响,血压高又影响肾脏,形成恶性循环。在查尿的时候可以发现尿里开始出现蛋白了。早期肾病是非常关键的一个时期,因为这个时期的肾病虽然没有什么感觉,但是经过治疗,肾脏疾病是完全可以逆转的。肾病到了第四期和第五期就不能逆转了。

肾病早期可以通过查尿蛋白来诊断。有的人一辈子也不查尿蛋白,有的人只是用试纸查尿糖,我个人认为,查不查尿糖无所谓,因为尿糖与血糖不相符。大家可以想一想,是尿液影响全身还是血液影响全身?当然是血液影响全身。第二个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尿液是不是受饮水的影响,多喝点水尿糖就少了,少喝水,尿浓了,尿糖就高,所以尿糖值不一定反映真实问题。关键问题是要查尿蛋白,可以通过尿常规来检查,这种蛋白是非常粗略的,往往早期肾病通过查尿常规查不出来,所以要查尿微量白蛋白,这是诊断早期肾病最重要的,也是最好的指标。一般建议半年或一年查一次尿微量白蛋白,如果进入第三期就要采取治疗措施。第三期血压经常是高的,不是偶尔高,这种血压波动也反映肾脏病变的进展。这段时期血液里的废物已经排不出去了,但是还在允许的范围,比如我们可以排100%,现在只能排80%,此时查尿素氮、肌酐还看不出问题,但是肾脏能力已经下降了。

糖尿病肾病的症状第四期临床肾病期:有大量的蛋白尿,随时查,随时有,而且量特别大,不管采取什么措施,这种蛋白尿已经不能完全消失了。血压持续增高,肾脏的尿素氮、肌酐也升高,这种情况不可逆转。我们叫临床肾病,到这一期症状还不是特别明显。如果第四期没有得到有效治疗,肾脏功能持续下降,血液里面的肌酐、尿素氮因为排不出去,就升高了。

糖尿病肾病的症状第五期肾功能不全期:此期症状比较多,像血压高、浮肿、多尿或尿不出来、浑身酸痛(包括腰痛)。有的人腰一疼就认为是得了肾病,这种认识不科学的。腰疼不见得有肾病,有肾病不见得腰疼。腰部主要是骨头、关节和软组织,真正的肾病不见得表现出腰疼的症状。另外,还有其他症状,如贫血(肾脏有造血功能,其表现为脸色苍白、气喘吁吁、体质虚弱)、骨质疏松(肾脏影响钙的代谢),骨质疏松的患者拍片子会发现骨头特别酥,容易骨折。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264942(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糖尿病  糖尿病肾病的症状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是什么?        下一篇:糖尿病不典型症状有哪些?

>> 返回糖尿病症状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2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264942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264942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