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急症处理 --> 晕厥 --> 功能性晕厥 醒后安然无恙

功能性晕厥 醒后安然无恙

晕厥大多无损健康晕厥,通常被定义为因一时性、广泛性脑缺血而突然发生的意识丧失、倒地,并于短时间内自行恢复的一组症状。

晕厥大多无损健康晕厥,通常被定义为因一时性、广泛性脑缺血而突然发生的意识丧失、倒地,并于短时间内自行恢复的一组症状。

美国首席法官离奇晕厥

最近,美国200年来最年轻的最高法院首席法官罗伯茨(现年52岁)突发晕厥。随后,他被紧急送院抢救。罗伯茨晕倒时造成几处小擦伤,在被送往医院的途中,他一直有意识,思维敏捷。

医院方面对罗伯茨的检查显示他的健康没有大问题。医生说,他的晕厥是“功能性的、先天性的晕厥”,并非因脑肿瘤、中风或其他疾病引起。另外.罗伯茨曾在1993年出现过相似晕厥症状。

从新闻报道中可看出,罗伯茨这次晕倒有以下特点:①突然、短暂意识丧失。只有真正丧失意识地倒地,才会擦伤几处;送院时意识已恢复,说明短暂。②多年前曾有过类似晕厥。③以往身体健康。

正是根据这些临床特点,并经过神经、心脏的全面检查和评估,医生才宣布他的晕倒是功能性晕厥,健康没有大问题。

晕厥大多无损健康晕厥,通常被定义为因一时性、广泛性脑缺血而突然发生的意识丧失、倒地,并于短时间内自行恢复的一组症状。

请读者们注意“一时性”、“广泛性”这两个定语。

因为,若是持续性意识丧失,应为昏迷;一时性、局灶性脑缺血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即TIA),是不会丧失意识的;而持续性、局灶性脑缺血就是缺血性脑中风,严重者发病后是逐渐出现持续昏迷的:这些都与晕厥的临床表现完全不同。

晕厥发生的最基本原因是一时性、广泛性脑缺血。引起一时性、广泛性脑缺血的原因通常是一过性低血压。各种刺激因素通过自主神经反射,引起突然、短暂的一过性低血压而导致的晕厥,总称为反射性晕厥,大概占所有晕厥的90%。

反射性晕厥中,最常见的是神经心源性晕厥,又称单纯性普通晕厥,占晕厥的50%~66%,可发生于儿童到老人的任何年龄。罗伯茨这次晕厥完全符合单纯晕厥的诊断标准。

单纯晕厥是功能性、偶发性的,所以发作后对身体健康并无影响,也可多年后再发。通常有明显诱因,如强烈的精神刺激、打针、见血、急性感染、创伤剧痛、饥饿、妊娠、轻度失血、疲劳、闷热、拥挤等。常在立位或坐位时发生,有短时间前驱症状,继而意识丧失、跌倒、血压下降、脉搏弱缓。倒地10~20秒内恢复意识,无明显后遗症,发作后各项检查均正常。笔者年轻时一次感冒做早操,就发生过晕厥,以后几十年再没有发生过类似情况。

有少数反射性晕厥虽也是短暂、良性的.但其原因是神经反射系统(弧)有问题,这些晕厥包括颈动脉窦性、直立性低血压性、排尿性、咳嗽性、吞咽性、舌咽神经痛性晕厥等。多为经常发作,诱因明显,也有其不同的临床特征,通过相关检查多能明确诊断。

晕厥中最要警惕的是一类由各种心脏疾病引起的心源性晕厥,如心律失常(如病窦综合征、心动过速或房室传导阻滞等)、心肌病变等。这类晕厥通常意识障碍时间较长,发作后仍有相应的心脏病症状、体征,经过心内科详细检查,多可明确诊断。

真晕,还是假晕

晕厥很常见,而且30%的晕厥会复发。所以第一次发生晕厥一定要到医院作详细检查,明确病因和分类。如像罗伯茨一样为良性、功能性晕厥。就无须太担心;如检查出为其他器质性、病理性原因引起的晕厥,就要及早治疗。

虽然晕厥大多数是良性的,但其发生的危险性不足引起晕厥的病变,而是在晕厥发生的刹那间摔倒后的骨折或外伤,以及病人正在进行的危险或重大责任的操作,如游泳、驾驶、吊装、高窄作业所带来的影响和危害..

因此,曾有过晕厥的人,要随时注意晕厥的前驱症状。如有头部及全身不适、视力模糊、疲倦、面色苍白等先兆时,马上取头低位躺卧姿势,常可防止发作。如晕厥时意识丧失超

|<< << < 1 2 > >> >>|

晕厥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264942(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晕厥  缺血性  功能性 免费索取晕厥资料

上一篇:辨识晕厥 现场急救        下一篇:排尿性晕厥的注意事项

>> 返回晕厥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2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264942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264942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