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口腔疾病 --> 干燥综合征 --> 干燥综合征宜食物品

干燥综合征宜食物品

甲鱼性平,味甘,有滋阴凉血作用,又是含丰富蛋白质的清补食品。《随息居饮食潜》说它:“滋肝肾之阴,清虚劳之热。”

干燥综合征宜吃下列食物。

甲鱼

性平,味甘,有滋阴凉血作用,又是含丰富蛋白质的清补食品。《随息居饮食潜》说它:“滋肝肾之阴,清虚劳之热。”所以,干燥综合征者,食之最宜。甲鱼蛋又称鳖卵,《本草蒙筌》载:“盐腌煮吞,补阴虚亦验。”鳖的背甲煎熬而成的胶块,称之为“鳖甲胶”,也有滋阴补血退虚热的作用,呈现出阴虚内热的干燥综合征患者,均宜食之。

龟肉

性平,味甘咸,能滋阴、补血。《日用本草》云:“大补阴虚。”《医林纂要》亦载:“龟肉治阴虚血热之症。”《四川中药志》还说:“龟肉治女子干病。”所谓女子干病,当指多见于女性的干燥综合征,食之更为有益。用乌龟的甲壳熬煮而成的固体胶块,名“龟板胶”,也有滋补养阴作用。《本草汇言》认为:龟版胶“主阴虚不足……凡一切阴虚血虚之证,并皆治之。”干燥综合征的妇女,食之亦宜。

鸭肉

性平,味甘咸,是一种滋阴清补食品。《随息居饮食谱》中称它能“滋五脏之阴,清虚劳之热。”干燥综合征患者常用鸭子煨汤喝,最为有益。鸭蛋亦属养阴食品,《本草备要》载:“鸭蛋能滋阴。”故食之亦宜。

乌骨鸡

性平,味甘,有养阴退热作用,对体质虚弱、阴虚内热的干燥综合征病人,常吃乌骨鸡,最为适宜。《本草纲目》云:“乌骨鸡补虚劳羸弱。”《本草通玄》说它“补阴退热。”明代医家缪希雍还说:“乌骨鸡补血益阴,则虚劳羸弱可除,阴回热去,则津液自生,渴自止矣。”

海参

《药性考》和《本草求原》均认为海参“咸寒”,能“降火滋肾,通肠润燥,除劳怯症”,能“润五脏,滋精利水。”海参既能补虚,又能滋阴,干燥综合征的妇女,食之最宜。

蛤蜊

性寒,味咸,能滋阴、化痰、软坚、利水。《嘉柘本草》认为:蛤蜊肉“润五脏,止消渴,煮食之”。《本草经疏》亦云:“蛤蜊其性滋润而助津液。”蛤蜊肉质洁白细嫩,营养价值较高,味道鲜美,素有“天下第一鲜”之称誉,又能滋阴润燥,最宜干燥综合征病人食用。

牛奶

性平,味甘,有生津润燥、补虚养阴的作用。古代医家认为:“牛乳乃牛之血液所化,其味甘,其气微寒无毒,甘寒能养血脉,滋润五脏,故主补虚羸,止渴。”另有酸牛奶,又名酸奶,是以新鲜的牛奶为原料,加入纯乳酸菌种培养而成,不仅酸甜可口,营养丰富,饮之还可生津止渴、养阴润燥、增进食欲、帮助消化,干燥综合征患者最宜食用。

燕窝

性平,味甘,能养阴润燥,燥证最宜。清代医家吴仪洛说它“大养肺阴,补而能清。”《本草再新》亦云:“大补元气,润肺滋阴。”清·黄宫绣还认为:“燕窝,入肺生气,入肾滋水,入胃补中,俾其补不致燥,润不致滞,而为药中至平至美之味者也。”体质虚弱的干燥综合征患者,宜常食之。

银耳

性平,味甘淡,不仅营养价值较高,而且还有滋阴、润燥、养胃、生津、润肺的作用。《本草再新》就曾说它:“润肺滋阴。”《增订伪药条辨》亦云:白木耳“治肺热肺燥”。《饮片新参》中还说:“银耳清补肺阴,滋液。”肺开窍于鼻,对于肺阴不足、阴虚有热、鼻干口渴的干燥综合征病人,最宜常食银耳。

桑椹

性凉,味甘,对津液缺乏的干燥综合征患者,桑椹有食疗效果,它能补肝、益肾、滋液、润燥。古代医家认为阴虚内热、津液不足者,“桑椹甘寒益血而除热,为凉血补血益阴之药”。

乌梅

《本草经疏》中说:“乌梅味酸,能敛浮热,好唾口干者,虚火上炎,津液不足也,酸能敛虚火,化津液,所以主之也。”干燥综合征病人,宜用乌梅同冰糖煎水,自制成乌梅汤,又酸又甜,酸甘化阴,饮之尤宜。

西瓜

性寒,味甘,虽无滋阴之功,但西瓜多汁液,能生津、止渴、清热、解暑、除烦,尤其在夏季,更宜干燥综合征者频

|<< << < 1 2 > >> >>|

干燥综合征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干燥综合征宜食物品  干燥综合征 免费索取干燥综合征资料

上一篇:干燥综合征与女性性生活        下一篇:如何治疗干燥综合征

>> 返回干燥综合征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2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876186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876186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