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皮肤病 --> 白发 --> 中医治疗白发

中医治疗白发

涌泉代表肾经,它位于脚底中央洼处,按摩时双脚每15次为一个疗程,每天做2个疗程。这种指压法治疗白发并非立即见效,必须坚持练习。

黑芝麻10克,何首乌、核桃仁各3克。将3味药在铁锅内炒熟后吞服,上述量为1剂,每天服1剂,连服3个月。

[方二十五]

小黑豆500克,枸杞60克,首乌30克,核桃12个。先煎枸杞、首乌,用煎汤煮黑小豆、核桃仁,然后加量便搅拌,阴干,每早、晚空腹服黑豆30粒。

[方二十六]

蓖麻子仁200克,香油适量。用香油将蓖麻子仁煎焦去渣,放3日,用刷频刷头发;本方尤适用于发黄不黑。   

[方二十七]

生熟地黄各2500克。将两地黄研细,以蜜为丸,如绿豆大。每服10克,每日3次,白酒送下。本方药专力宏,可用于各个年龄组及不同性别的白发。  

[方二十八]

木瓜500克。将木瓜用麻油浸1个月,取油梳头。本方久用可令枯槁之发慢慢转为润泽而乌亮。  

[方二十九]

胡桃皮(或青胡核)、蝌蚪各100克。将药共捣为泥,人乳汁3盏于玻璃器皿中调匀。每取适量涂染须发,并配合桃油梳发。本方久用可令须发由白变。   

[方三十]

米醋500毫升,黑大豆250克。大豆用醋煮、去豆,再煎如糊状,染发。本方治女性白发尤其良好。  

[方三十一]

巨胜子、菊花、茯苓各1000克。将药研末,以蜂蜜为丸如绿豆大。吞服,每日3次,3个月为1疗程。本方治疗高血压,白发患者尤良。  

[方三十二]

牛膝2000克。牛膝每次煎服20克,每日2次。本方尤适用于青壮年头发早白。  

[方三十三]

枸杞子200克,茅香100克,于柿5枚。将药干柿同茅香煮熟,枸杞子焙干,共研末,水泛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服50丸,每日3次,茅香汤送服。

头发早白食疗方:

1、乌发茶

  原料:何首乌40克、枸杞子20克、野菊花40克、大红枣100克、冰糖20克、生地20克放人壶中,用于开水冲好,每天代替茶水饮用,长期坚持饮用,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乌发奶

 

原料:黑芝麻、花生、杏仁、松子、核桃仁、熟绿豆各半斤,用石磨碾成末之后,装入消过毒的瓶子中,每日早、晚冲服50克,长久坚持下去,头发会变得光泽、乌黑起来。

3、乌发油

原料:新鲜鸡、鸭各一只,宰完后将其内部的脂肪(150克-200克)取出,放入干净的碗中(加入20毫升的水),上锅蒸10分钟,过滤后,将新鲜的油脂留下来,放入一个瓶子中,早晚各服一场匙。常久下去,会使头发恢复往日的“青春”。

4、乌发蛋

原料:何首乌150克、新鲜鸡蛋3个、大红枣6个、葱、姜、食盐、白糖、动物油等。将何首乌洗干净,切成长条,与鸡蛋一起放火锅内,加入适量的水,再放入葱、姜、食盐、动物油等。将锅放在武火上煮沸后转用小火慢煮10分钟,取出后去蛋皮,再放火锅内小火煮三分钟即可。每日早饭前将鸡蛋和汤全部吃掉,坚持下去,必定会使头发变黑、发亮。

5、乌发粥

 

原料:大羊脊骨一具、羊肾一具、芝麻(50克)、糯米(50克)、大红枣(l0个)、红糖(适量)。先将大羊骨砸碎下锅煮开,用温火煮20分钟,捞出羊骨留下原汁,加入切碎的羊肾、芝麻、糯米、大红枣和红糖,温火煮熟,早晚各吃一碗,能使头发变得光泽、发亮。

预防长白发的饮食调养:

桃仁1000克,白糖适量。先将桃仁放冷水中浸泡3天,取出后去皮尖,然后将白糖适量放入锅中,待其溶化后倒入桃仁、搅匀,冷却后做成丸食用。每日2次,每次5克,连吃100天。

黑芝麻、黄豆、花生、核桃各等份,分别炒香、炒熟,研成细粉后调匀。每日睡前用牛奶、豆浆或开水冲服一小匙。腹泻时不宜使用。

莲须6—10克,旱莲草15克,煎汤服,每日1次。

红糖500克入锅内,加水

|<< << < 1 2 3 > >> >>|

白发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264942(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白发  精虚血弱  血热偏盛 免费索取白发资料

上一篇:白发如何治疗和预防?        下一篇:春节白发增多

>> 返回白发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2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264942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264942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