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神经精神疾病 --> 病毒性脑炎 --> 重症病毒性脑炎的护理对策

重症病毒性脑炎的护理对策

重症病毒性脑炎往往起病急骤,体温上升迅速,很快出现意识障碍、抽搐、精神障碍、高热等症状,死亡率高。

重症病毒性脑炎往往起病急骤,体温上升迅速,很快出现意识障碍、抽搐、精神障碍、高热等症状,死亡率高。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13例中,男性11例,女性2例,年龄28~54岁,平均40.5岁。本组均为急性起病,主要症状头痛7例,高热13例,精神症状10例,意识障碍5例,癫痫持续状态4例。

1.2 治疗经过 本组患者入院后给予抗病毒、抗感染、降颅压、抗癫痫、纠正水电解质平衡及对症治疗,痊愈9例,遗留后遗症3例,死亡1例。

2 护理:

2.1 脑器质性损害症状的观察与护理

2.1.1 精神症状:由于本病的病变主要累及额叶、边缘叶及颞叶,因此精神症状出现早且严重。本组有精神症状者10例,主要表现为幻觉、错觉、烦躁、抑郁,1例出现木僵;因此,需要密切观察病情,以防精神症状而发生意外,可给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但抗精神病药物剂量较大时要定时测量血压,仔细观察血压变化;另外,抗精神病药物还易出现锥体外系反应,也要注意观察,出现时及时处理。

2.1.2 意识障碍:本组有意识障碍5例,轻度的意识障碍有时易被精神症状掩盖,因此应密切观察意识情况,特别是伴有癫痫发作时意识变化较快,应密切观察,及时向医生报告,以免延误诊治。

2.2 高颅压的观察与护理

重症病毒性脑炎往往有严重的脑水肿、高颅压,严重者易发生脑疝。为掌握颅内压增高的变化动向,要定时观察意识状态、瞳孔大小、肢体运动及血压、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的变化,在发现颅内压增高明显或出现脑疝前驱症状时,如意识障碍加深、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血压持续升高、呼吸变慢,要立即报告医生,并快速大剂量静滴甘露醇。

2.3 癫痫持续状态的观察与护理:癫痫持续状态是一种严重而紧急的情况,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控制发作,如果出现,就应立即静推安定,在发作停止后,按每小时5mg速度用输液泵持续泵入。但在使用安定后,仍有5%~12%的病例无效[1],一旦证实无效者,应尽快改用其他方法,我们常用水合氯醛保留灌肠,起效快,吸收充分,疗效好,方法为每次用10%水合氯醛30~40ml,不稀释,温度在39~41℃。在癫痫发作时,要将患者头偏向一侧,迅速清除口腔、气管内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

2.4 高热的护理:本组患者均有中枢性高热,体温在39℃以上,采用物理降温效果较差,使用冬眠合剂效果较好,但治疗时输液速度一定要慢,一是要防体温下降过快,二是要防止血压下降,使用中出现意识障碍或意识障碍加深时注意与病毒性脑炎本身的意识障碍鉴别。头颅局部亚低温是近年来发展的一项治疗中枢性高热的新技术,我们用电子冰帽治疗4例,效果均满意。电子冰帽辅佐治疗时间较长,需注意加强监测和护理:1)争取早期使用,疗效较明显;2)预防耳廓及枕部冻伤发生,虽然本组病例未出现冻伤现象,但仍需要加强观察,定时更换电子冰帽内的衬垫;3)要注意检查电子冰帽的性能及运转情况,注意观察机温是否达到预设值。

2.5 并发症预防:卧床患者应加强皮肤护理,定时翻身,受压部位定时按摩,以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骨突出处放置气圈、海绵垫,保持受压部位皮肤卫生,必要时使用气垫床,预防褥疮;加强口腔护理,清醒病人鼓励其自行嗽口和咯痰,预防肺部感染。对昏迷或不能进食的患者,可鼻饲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流质饮食,鼻饲从少量开始,以后逐渐增加至1000~2000ml/天。经以上护理,使本组13例病人,痊愈9例,遗留后遗症3例,死亡1例。可见护理是重症病毒性脑炎治疗成功的重要措施。

病毒性脑炎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264942(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重症病毒性脑炎的护理对策  病毒性脑炎 免费索取病毒性脑炎资料

上一篇:患了病毒性脑炎怎么办?        下一篇:病毒性脑炎的症状是什么

>> 返回病毒性脑炎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2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264942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264942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