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新生儿疾病 --> 新生儿窒息 --> 新生儿窒息是致死的主因

新生儿窒息是致死的主因

新生儿窒息是导致全世界新生儿死亡、脑瘫和智力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世界卫生组织资料显示,全球每年400多万死亡新生儿中约有1/4的死因是新生儿窒息,还有100万以上婴儿由于出生窒息而导致脑瘫、学习障碍和其他残疾等问题。

卫生部在北京召开新生儿窒息复苏项目工作会议。会议透露,新生儿窒息复苏项目实施4年来取得显著成效,我国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由2003年的4.26%下降至2006年的2.88%;窒息新生儿死于分娩现场的发生率由过去的万分之3.8,降至2006年的万分之2.4。我国新生儿窒息后遗症、并发症明显减少,儿童生存质量得到不断提高。

新生儿致死致残主要原因之一

全球每年约有1.3亿的新生儿出生,其中约有1000万死于出生后1年内,400万在出生4周后死亡,这些大多数都发生在贫困地区。导致新生儿(28天以内)出现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新生儿窒息、早产以及分娩时的创伤和感染。

新生儿窒息是导致全世界新生儿死亡、脑瘫和智力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世界卫生组织资料显示,全球每年400多万死亡新生儿中约有1/4的死因是新生儿窒息,还有100万以上婴儿由于出生窒息而导致脑瘫、学习障碍和其他残疾等问题。

我国妇幼卫生监测结果显示:2005年我国新生儿死亡率为19.0‰,前三位的死因为早产和低体重、窒息、肺炎,窒息占第二位。2005年我国5岁以下儿童因窒息死亡的比例占20.5%,是我国5岁以下儿童第二大致死原因。根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等有关部门2003年底的一项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每年新增0~6岁残疾儿童为19.9万,在5类残疾儿童中,智力残疾占54.2%。智力致残原因依次为:产时窒息、早产、宫内窘迫等,产时窒息为致残的首位原因。

每10个新生儿中就有1个不能够自主呼吸,如果没有一个掌握复苏技术的医护人员在场,这些孩子的生命就得不到保障,运用当代先进的科学手段可以极大程度地防止新生儿窒息导致的死亡和各种并发症的发生,让更多的孩子能够健康安全地来到这个世界。

1987年美国新生儿学会(AAP)和美国心脏协会(AHA)开发了新生儿复苏项目(NRP)。该项目自1987年在美国首次提出后,迅速被推广到全世界,已有2.5万多位教员和超过140万医护人员接受过培训,培训教材被翻译成22种语言,推广到72个国家和地区,NRP的实验明显地降低了全球新生儿窒息的病死率和伤残率。

为降低我国新生儿窒息的病死率和伤残率、提高儿童生存质量,卫生部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司和美国强生儿科研究院,联合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中华护理学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及美国儿科学会等,于2004年4月启动了为期5年的以“自由呼吸,生命之源”为口号的“中国新生儿窒息复苏项目”,宗旨是促进婴儿的安全和健康,确保每个分娩现场至少有一名受过复苏培训、掌握新生儿复苏技术的卫生工作人员。该项目的实施,对提高我国妇幼保健水平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新生儿窒息复苏新理念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近年来国际上对有关新生儿窒息复苏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

关于对羊水胎粪污染的处理,过去认为,分娩前、分娩时或复苏时的胎粪吸入可引起吸入性肺炎,过去采用的方法是胎儿头娩出后,在其肩娩出前立即对胎儿气道进行吸引清理。但国外的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研究显示,此方法不能减少胎粪吸入综合征(MAS)和其他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过去对羊水胎粪污染的新生儿分娩后一概采用气管插管吸引胎粪,近年来的随机对照研究发现,对胎粪污染但有活力的新生儿,气管插管吸引胎粪不能减少MAS等的发生率,因此,对羊水胎粪污染但有活力的新生儿不再采用气管插管吸引胎粪;同时,应强调使用胎粪吸引管。

近年来,人们对正压人工呼吸给氧浓度作了大量临床和实验室研究。过去新生儿复苏时正压人工呼吸用100%氧,近年来人们发现100%氧对呼吸生理、脑血循环可能有潜在的不利影响。国外不少单位对复苏时正压人工呼吸应用100%氧和21%氧(空气)进行了临床和动物试验的对照研

|<< << < 1 2 > >> >>|

新生儿窒息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264942(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新生儿窒息  新生儿窒息是致死的主因 免费索取新生儿窒息资料

上一篇:奶嘴过大易造成新生儿窒息        下一篇:新生儿窒息治疗护理

>> 返回新生儿窒息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2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264942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264942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