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孕产妇疾病 --> 过期妊娠 --> 过期妊娠的八大危害

过期妊娠的八大危害

如果孕妈妈的预产期已经超过42周而宝宝仍未娩出,在临床上称之为过期妊娠,就是人们通常说的“瓜熟蒂不落”现象。
性逐渐下降,氧气和营养的输送受到影响。到42周时,由于胎盘的梗塞区和钙化区逐渐增多,胎盘功能进一步下降,母亲与小儿之间的气体、血液交换受阻,向胎儿供应的氧和营养物质减少而影响胎儿。如果缺氧严重可致死产或发生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包括智力障碍。

新生儿并发症增加

据临床资料统计,过期妊娠所生的新生儿,各种并发症比正常妊娠的足月儿明显增加,如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发生率可高达25%,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也高达37%。

过期妊娠对产妇的危害

产程时间延长

过期妊娠的胎儿一般都比较大,胎儿头骨变硬,分娩时胎儿的头颅不易变形,胎头下降困难,产程时间长。

医生手术或器械助产的机率增加

产妇生理和心理都有一定负担,焦虑、紧张常影响食欲和睡眠,这些均可使孕妇分娩时发生宫缩乏力,或宫缩不协调的现象,使产程延长,导致医生手术或器械助产的机率增加,统计显示,需通过手术助产者高达63.8%。

难产率高

容易造成胎儿和妈妈的损伤,增加产妇分娩时的痛苦,胎儿颅内出血和母亲产道损伤、产后出血发生均增多,难产率比正常产的要高2~4倍。

发生过期妊娠的原因

据有关资料显示,发生过期妊娠的孕妇占总妊娠数的5%~12%。发生过期妊娠的原因有:

多与母亲身体素质较差、或与内分泌紊乱有关。

头盆不称时,胎先露部对子宫颈及子宫下段的刺激不强亦造成过期妊娠。

过期妊娠常常在某个家族或某个个体中出现,提示可能和遗传因素有关。

自我预防过期妊娠

国外有专家对过期妊娠问题作过研究,发现在妊娠最后几周适当地刺激乳房,对避免发生过期妊娠有一定的效果。此时刺激乳房就像给孩子哺乳一样,引起脑垂体后叶分泌的催产素增加,使子宫平滑肌收缩,诱导分娩。刺激乳房一般宜在妊娠38~39周时进行,直至分娩。方法是:

⒈指刺激:孕妇自己用指尖刺激乳头、乳晕以及乳房其他部位,每侧乳房刺激15分钟,然后交换。每次进行1小时,每日3次。

⒉抚摸乳房:孕妈妈可以自己或由丈夫用手指按摩、抚摸乳房,每次15分钟,每日3次。

⒊热敷:以湿热毛巾或热水袋贴敷乳房,每次15分钟,每日3次。注意热敷时要防止过热烫伤局部皮肤。

应注意刺激乳房一定要做好清洁卫生,以手刺激者,刺激前要先清洗双手。如果是使用毛巾或水袋的,使用前一定要洗干净,并进行消毒。

避免过期妊娠 你需注意

既然过期妊娠可以给孕妇和胎儿造成很大的伤害,我们的妈妈们就应尽量避免发生过期妊娠。提醒您注意以下几点:

1。记清楚月经来潮日期、周期,以方便医生准确计算预产期。

2.定期到医院作检查。

3。合理安排好孕期的工作、休息时间,适当参加体育活动,切忌长期休息不动。

4.经常注意腹中胎儿的情况,如妊娠超过42周仍无分娩征兆,要及时到医院请医生帮助结束分娩。

妊娠超过40周,要去医院检查

临床上经常可以看到很多的孕妈妈刚到或接近预产期的时候,胎盘老化的现象就很严重了。因此,当孕妈妈怀孕超过40周后,就应经常到医院检查,可查血或B超了解胎盘功能。如胎盘功能正常,宫颈条件尚未成熟,可以严密观察等待自然分娩。如果胎盘功能已老化,说明胎儿不能通过胎盘得到充分的氧气和足够的营养物质,如果继续妊娠可导致胎儿长期严重的缺氧,此时应尽早中止妊娠。

过期妊娠的的解决办法

我们不能错误地认为小儿在母亲体内时间越长,得到的营养越多。过期妊娠的胎儿,在妈妈的腹中时间过久,并非有益,相反会给胎儿及孕妇带来危害。因此,孕妇一旦到了预产期还没有宫缩,妈妈应该着急,及时到医院检查造成的原因。若

|<< << < 1 2 3 > >> >>|

过期妊娠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过期妊娠的八大危害  过期妊娠 免费索取过期妊娠资料

上一篇:过期妊娠的四大原因        下一篇:过期妊娠会造成哪些危害?

>> 返回过期妊娠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2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876186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876186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