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孕产妇疾病 --> 流产 --> 流产有什么治疗方案?

流产有什么治疗方案?

流产为妇产科常见病,一旦发生流产症状,应根据流产的不同类型,及时进行恰当的处理。
的话题,既不象通常的怀孕那般欣喜,又不会象其它疾病一样受到关怀。很多女性一听人工流产,犹如大敌临头一样,对手术带来的痛苦以及对身体的影响都充满恐惧。

人工流产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人工流产技术并非独秀一枝,可以根据妊娠的月份、女性的意愿有多种选择,当然任何一种人工流产的前提必须是确实已经怀孕。

在妊娠10周以内做人工流产最为适宜。因为人工流产手术越早就越简单、越安全;反之,手术就越复杂,手术后康复时间也就越慢。

常用的早期人工流产手术有吸宫术(负压吸引术)和钳刮术两种。前者适用于10周以内的妊娠妇女,后者适用于10~14周的妊娠妇女。妊娠10周以内子宫不太大;胎儿和胎盘尚未形成,一般不需要扩张子宫颈,很容易将胎块组织吸出;手术中反应轻;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术后休息1~2小时就可以回家,恢复也很快,对身体影响小。吸宫术的手术很小,只要在门诊就可进行。孕妇摆好适当的体位后,医生会用肥皂水清洗你的外阴、阴道,并用消毒水进行消毒。之后从大到小的用宫颈扩张器扩张宫颈。待宫颈扩张到可以放入吸管时就可以了,将吸管放入子宫腔后,吸管另一端的人工流产吸引器就可以工作了。吸管在宫腔内移动,遇到胎盘时即可将其吸出,手术也就结束了。10天左右时,阴道出血就停止了。

吸宫术听起来很简单,似乎也没有什么危险,但如果孕妇有急、慢性传染病或严重的全身性疾病如心力衰竭等,生殖器官急性炎症时,不宜施行手术。吸宫术引起并发症的可能很小,但手术结束后应仔细检查吸出物,以免漏吸、或只吸出一部分组织。

妊娠10~14周时,因胚胎逐渐长大,胎盘已经形成,子宫也随着长大,这时做人工流产不宜用简单的吸宫术,而需要采用钳刮人工流产。该手术难度大,出血多,恢复也比较慢,对身体有一定影响。手术过程同吸宫术差不多,只是宫颈要扩张的更大一些,一般手术前一天在宫颈管内放一个宫颈扩张棒或导尿管可以促使宫颈自动扩张,第二天再行手术。手术时要先把胎膜夹破,让羊水流出,之后再将胎盘和胎儿一起吸出。手术后如果阴道出血没有完全停止前,不可以盆浴,同时1个月内不可以过性生活,以免感染。手术时可能会出现流产不完全、子宫穿孔、宫颈撕伤等并发症,术后应注意有无感染。

妊娠超过了14周就不能作上述两种人工流产,而需要住院作引产手术,这样更增加了孕妇的痛苦和手术的危险性。如果怀孕以14-24周,就不能再用上面的方法流产,而孕妇此时又必须停止妊娠时,只好行引产术。引产术是注射一些药物使得妊娠提前终止,之后孕妇将胎儿、胎盘产出,整个过程类似于正常分娩过程。如果有部分顽固的胎盘不肯离开子宫时,必须及时刮宫。如果注射药物5天后还没有宫缩,可以再注射一次,如依然不成功,就只能象剖宫产一样剖宫取胎。患有急性传染病、生殖道急性感染、急慢性肝肾疾病者以及子宫有疤痕的女性都不可以做引产术。手术可能会引起发烧、产道损伤、流产不完全、感染等并发症。

因此,需要作人工流产的孕妇,应尽量争取在妊娠10周以内作负压吸引手术,以减轻流产者的痛苦。

保健贴士 护理注意:

1、防止急性传染病,积极治疗各种慢性疾病,妊娠后避免过重体力劳动,防止外伤

2、孕早期应避免或减少性生活,妊娠后应及早检查染色体,若胎儿染色体有异常,应及时终止妊娠。

3、发现自己怀孕后而又不想生育时,应尽量争取在10周内做人工流产。

4、做人工流产术前1周内应避免性生活,术前1日要洗澡、更衣,避免着凉和感冒。

5、手术当天早晨禁食或喝点糖开水。体温超过37.5℃时应改日手术。手术时要与医生密切配合,不要过分紧张。

6、人工流产后需要休息2周,并预防着凉和感冒,多吃

|<< << < 1 2 3 > >> >>|

流产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流产  流产治疗方案 免费索取流产资料

上一篇:流产病理生理        下一篇:先兆流产的诊断

>> 返回流产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2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876186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876186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