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孕产妇疾病 --> 前置胎盘 --> 前置胎盘

前置胎盘

胎盘的正常附着处在子宫体部的后壁、前壁或侧壁。如果胎盘附着于子宫下段或覆盖在子宫颈内口处,位置低于胎儿的先露部,称为前置胎盘。前置胎盘是妊娠晚期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为妊娠期的严重并发症。多见于经产妇,尤其是多产妇。

胎盘的正常附着处在子宫体部的后壁、前壁或侧壁。如果胎盘附着于子宫下段或覆盖在子宫颈内口处,位置低于胎儿的先露部,称为前置胎盘。前置胎盘是妊娠晚期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为妊娠期的严重并发症。多见于经产妇,尤其是多产妇。

病因

目前尚未明确。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①子宫内膜不健全,产褥感染、多产、上环、多次刮宫、剖宫产等手术,引起子宫内膜炎,子宫内膜缺损,血液供应不足,为了摄取足够营养,胎盘代偿性扩大面积,伸展到子宫下段。

②孕卵发育迟缓,在到达宫腔时滋养层尚未发育到能着床阶段,继续下移植入子宫下段。

③胎盘面积过大,如多数妊娠盘常伸展到子宫下段。

症状

妊娠晚期或临产时,发生无痛性反复阴道出血是前置胎盘的主要症状,偶有发生于妊娠20周者。阴道出血发生时间的早晚,反复发作的次数,出血量的多少与前置胎盘的类型有很大关系。完全性前置胎盘往往初次出血的时间早,约在妊娠28周左右,反复出血次数频,量较多,有时一次大量出血即可使病人陷入休克状态;边缘性前置胎盘初次出血发生较晚,多在妊娠37~40周或临产后,量也较少;部分性前置胎盘初次出血时间和出血量介于两者之间。临产后每次阵缩时,子宫下段向上牵引,出血往往随之增加。部分性和边缘性前置胎盘患者,破膜后胎先露如能迅速下降,直接压迫胎盘,流血可以停止。破膜有利于胎先露对胎盘的压迫。由于反复多次或大量阴道出血,产妇可以出现贫血,其贫血程度与出血量成正比,出血严重者即陷入休克,胎儿发生缺氧、窘迫,以致死亡。

检查

腹部检查与正常妊娠相同。失血量过多胎儿宫内缺氧,发生窘迫。严重者胎死宫内。临产者,有阵发性宫缩,如在耻骨联合上方或两侧听到与母体脉搏一致的吹风样杂音,可考虑胎盘位于子宫下段的前面,如位于后面则听不到胎盘血流杂音。

B超检查  胎盘定位准确率达95%以上,并且可以重复检查。

治疗

前置胎盘的治疗原则是控制出血、纠正贫血、预防感染,正确选择结束分娩的时间和方法。原则上以产妇安全为主,在母亲安全的前提下,尽量避免胎儿早产,以减少其死亡率。

(一)期待疗法 妊娠36周前,胎儿体重小于2500g,阴道出血量不多,孕妇全身情况好,胎儿存活者,可采取期待疗法。

1.绝对卧床休息,可给镇静剂,如鲁米那0.03,或利眠宁10mg,或安定5mg,口服3次/日。

2.抑制宫缩,舒喘灵2.4-4.8mg,4-6小时一次,宫缩停止后给予维持量。

3.纠正贫血,硫酸亚铁0.3,口服3次/日,必要时输血。

4.抗菌素(青霉素,先锋霉素)预防感染。

5.地塞米松10mg,肌注或静推,1次/日,连续三天,促进胎肺成熟。

6.严密观察病情,同时进行有关辅助检查,如B超检查、胎儿成熟度检查等,如大量出血、反复出血,酌情终止妊娠。

(二)终止妊娠 适于入院时大出血休克、前置胎盘期待疗法中又发生大出血休克、或近预产期反复出血、或临产后出血较多,都需要采取积极措施终止妊娠。终止妊娠的方式有二:

剖宫产术(处理前置胎盘的主要手段),术前应积极纠正休克,输液、输血补充血容量,术中注意选择子宫切口位置,尽可能避开胎盘;

阴道分娩 阴道分娩是利用胎先露部压迫胎盘达到止血目的,此法仅适用于边缘性前置胎盘而胎儿为头位。在临产后发生出血,但血量不多,产妇一般情况好,产程进展顺利,估计在短时间内可以结束分娩者。决定阴道分娩后,行手术破膜,破膜后胎头下降,压迫胎盘,达到止血,并可促进子宫收缩,加速分娩,此方法对经产妇的效果较好。

前置胎盘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264942(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前置胎盘  前置胎盘 免费索取前置胎盘资料

上一篇:无        下一篇:前置胎盘病因是什么?

>> 返回前置胎盘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2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264942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264942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