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光眼概述
青光眼,是一种由于眼内压升高而引起视乳头凹陷,视野缺损,最后可导致失明的严重眼病。临床上分原发性、继发性和先天性三类,以前者常见,为本节讨论之重点。据我国部分地区统计,发病率为0.89%~2.6%之间,致盲率达19.62%。原发性青光眼的发病,解剖因素是基本原因,但情绪不稳、过劳、用眼时间过度等均为诱发因素。西医多采用手术和缩瞳药物治疗,但迄今为止尚不能使已遭器质性损害的视神经和视功能再度恢复。
青光眼属中医学之“五风”内障,包括青风内障、绿风内障、黄风内障Ⅲ乌风内障及黑风内障,以前二者多见。早在唐代王焘的《外台秘要》中,即有绿翳青盲的叙述,并认为系“眼内肝管缺,眼孔不通所致也”。至宋代《太平圣惠方》,具体记载了青、绿、乌、黑风内障的治疗方药。约成书于宋元时代的我国著名的眼科专著《秘传眼科龙木论》,首次提出了五风变内障之名,并分别就病因病机、临床症候、治疗方药(包括针刺)均加以详论,特别是肝风为本说,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至明清时期,医家们对本病的认识更趋深人。明代傅仁宇在《审视瑶函》中指出本病病因:“阴虚血少之人,及竭劳心思、忧郁忿恚、用心太过者,每有此症。”对症候描述颇为细致,如青风内障:“瞳神内有气急昏朦,如青山笼淡烟也,然目视尚见,但比平时光华则昏矇日进。”在治疗上,均强调早治,“急宜治之,免变绿色,变绿色则病甚而光没矣”(《证治准绳·七窍门》)。如丧失时机,“若神耗散尽,总为不治之症”(《秘传眼科七十二全》)。古人在本病用药上也作了探究,早在金元时代《东垣十书》中于瞳子散大症指出,火主散溢,致瞳神散大,茺蔚子辛散,辛主火,故不宜用;青葙子助火,亦不宜用。明代的《证治准绳》也有类似记载。总之,古代医家所积累的丰富的实践经验,至今仍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现代中医治疗本病,首篇临床文献见于1956年,系以针灸治疗单纯性青光眼的个案报告,而应用中医药的资料则晚至60年代中期。值得注意的是,在已开始大样本观察的基础上,对原发性青光眼进行中医分型的探讨和治疗。自70年代中期起,有关报道迅速增多,内容涉及亦广,除辨证论治,重视中西医结合治疗外,还试用传统的针拨术治疗恶性青光眼。近年来,辨证分型渐趋统一,强调从肝论治,专方治疗受到重视。在治疗范围上,还进一步扩大到抗青光眼术后并发症的中医药辨治。在药物方面,发掘了槟榔碱和丁公藤碱制剂等,成为有前途的局部用药药物。针灸治疗,除体针外,还配合耳针,或应用冷冻针灸等,不仅有较好的效果,而且无药物的副作用。目前中医针灸治疗本病的总有效率在75%~80%之间。这些年还开展了实验研究,包括对四子(牛蒡子、车前子、女贞子、青葙子)降眼压的药理研究,对丁公藤大样本临床研究等,以及通过青光眼患者眼血流图的变化,探索针刺治疗机理等。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上一篇:自用眼药要谨慎 下一篇:为何女性易得青光眼?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