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眼科疾病 --> 青光眼 --> 青光眼治疗 --> 青光眼要早诊断早治疗

青光眼要早诊断早治疗

  步入中年以后,大多数人身体的一些机能会渐渐退化,眼睛也不例外。值得庆幸的是,由于目前医疗技术发达,许多眼科疾病如果及早发现和治疗,都得以减轻或痊愈。

  青光眼容易误诊。

步入中年以后,大多数人身体的一些机能会渐渐退化,眼睛也不例外。值得庆幸的是,由于目前医疗技术发达,许多眼科疾病如果及早发现和治疗,都得以减轻或痊愈。

●为何称为青光眼

在老年眼科疾病中,青光眼是较具危险性的一种,处理不当或没有及时治疗,会导致视力丧失。

    何谓“青光眼”?凡眼球内的压力不正常,引致视神经受损,视野减退,便是青光眼。简单的说,青光眼是因眼压升高以致损坏视力的疾病。

正常的眼睛,必须有一定的压力存在(通常介于11~21毫米水银柱),以维持眼球的正常弧度和液体交换。正常的眼压完全依赖眼睛房水的循环维持。因此,一旦眼睛分泌的房水排泄不正常,房水即会积存使眼压增高,进而压迫视神经,影响视力与视野,形成青光眼

之所以称为“青光眼”,是因为若光线直接投射到患者的瞳孔中,可看到青色的反光,故称为青光眼

●青光眼分急性、慢性与并发性

青光眼基本上可分为急性青光眼、慢性青光眼和并发性青光眼

较危险,也较可怕的是慢性青光眼,因为此病通常没有明显症状,病人通常欠缺自觉性,很难被发现,通常是在眼科医生检查后才会发觉。

同时,由于慢性青光眼到了后期,视神经已有一定的损坏,病者的视野会日渐收窄,视力也会渐渐减退,发觉时眼睛已经严重受损,甚至完全失明。

如果提高警惕,具有青光眼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稍为留意,急性青光眼患者,通常可以较早期察觉到,也能因此及时获得治疗。

●辨识青光眼的症状

如果有下列情况出现,尤其是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千万不要掉以轻心,应尽早找医生检查,以便确定是否罹患青光眼,以下为急性青光眼的症状:

1、有恶心、呕吐等现象。

2、注视灯光时,周围出现彩虹圈。

3、有压迫感,持续性头痛。

4、视力模糊,焦点无法集中。

5、眼睛剧痛,眼睛发红,角膜红肿。

●青光眼的高危险群

青光眼也有所谓的“高危险群”,65岁以上,若家族中曾有人罹患青光眼者,那么患上青光眼的危险几率很高,约等于一般人的10倍,属于高危险群。

此外,糖尿病患者也有患上青光眼的危险几率。此外,若其中一只眼睛已患上青光眼,另一眼睛亦有很高的几率发病。

●早发现者不难治好

青光眼并非不治之症,若能早期发现,给予适当的治疗,可有效控制病情,维持宝贵的视力。

治疗急性青光眼的方法是利用药物把眼球内过高的压力减低;同时,急性青光眼患者一般较适合手术治疗,也即隅角切除术,防止过高的眼压损毁视神经,引致视力或视野减退。

医治慢性青光眼,方法主要是用药物来控制眼压,以防眼压损害视神经。

如果发现自己或家人的眼睛持续出现不适症状时,应尽快找眼科医生接受彻底检查,若发现罹患青光眼,应火速就医,进行治疗,以免失明。他说,上了年纪,尤其是65岁以后,最好是每年应检查一次眼压,记得,要及早诊断,及早治疗

[特色中医疗法]我康复中心长期从事青光眼的临床治疗与研究,深入的研究各种组方、验方,充分发挥祖国中医学医疗优势,以五轮八纲学说为中心,创立了“五轮康复明”系列化方剂。是专为青光眼等眼压相对或绝对性升高、视力下降、眼胀、眼痛,及由眼部疾病引起的头痛、恶心等症而设的专用方,对各种原因引起的眼压相对或绝对性升高、视力下降、眼胀、眼痛等症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对青光眼引起的高眼压稳定性强;对抽痛作用快;同时,可改善眼内房水流通,迅速减缩眼内容积,持续降低眼压,营养视神经, [详细介绍...] 

&

|<< << < 1 2 > >> >>|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264942(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青光眼要早诊断早治疗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青光眼检查、治疗的新进展        下一篇:青光眼用药禁忌

>> 返回青光眼治疗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无相关新闻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2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264942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264942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