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眼科疾病 --> 视网膜脱离 --> 视网膜脱离

视网膜脱离

视网膜是薄薄的,透明的神经感光纤维和细胞;它附着于眼睛内部的壁上,就如同房间墙上的壁纸。视网膜的功能就如同照相机上的底片:光线从水晶体穿过,聚焦于视网膜上。视网膜上光感纤维负责照相,然后经由视神经传达到大脑。

视网膜是薄薄的,透明的神经感光纤维和细胞;它附着于眼睛内部的壁上,就如同房间墙上的壁纸。视网膜的功能就如同照相机上的底片:光线从水晶体穿过,聚焦于视网膜上。视网膜上光感纤维负责照相,然后经由视神经传达到大脑。

视网膜脱离是视网膜的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的分离。两层之间有一潜在间隙,分离后间隙内所潴留的液体称为视网膜下液。按病因可分为孔源性、牵拉性和渗出性视网膜脱离视网膜脱离的部分无法正常工作,大脑接受从眼部来的图像不完整或全部缺失。

本病多见于中年或老年人,多数有近视,双眼可先后发病。在美国每年一万人之中,就有一人罹患视网膜脱离。虽然视网膜脱离通常发生于中年人和老年人。但它也可能发生于任何年龄的人。近视眼的人或亲戚中有人曾患有视网膜脱离者,其发生视网膜脱离的可能性较高。眼睛受到严重的撞击亦可能发生视网腊脱离。有极少数的病例中,视网膜脱离是遗传的,它可能发生于儿童或婴儿。若不及早治疗,可能会使视力丧失。

病因:

发病的诱因有视网膜周边部的格子状和囊样变性,玻璃体液化变性和视网膜粘连,这些诱因又和年龄、遗传、外伤等因素有关,玻璃体对视网膜的牵引,在发病机理上更显得重要。 大部分的视网膜脱离是因为视网膜上有破裂而引起。正常的老化现象有时会使视网膜变薄或毁环,但时常因为眼睛内部清澈的胶状物——玻璃体收缩亦可能导致视网膜变化或裂孔。在眼睛内壁上,玻璃体紧密的附着于视网膜。当玻璃体收缩,它会拉离视网膜,造成拉痕于视网膜上。有时因年龄的增长会使玻璃体收缩,但不会在视网膜上造成伤害。眼轴不正常的的拉长(如近视),感染或伤害会造成玻璃脱离前,玻璃体会有改变。只要视网膜上有撕裂,玻璃体内的液体便会从破没流入视网膜及眼内壁之间。因此造成了视网膜从眼壁脱离,使得它“脱高”。脱离的视网膜没有功能,视觉便会模糊或有盲障。

若是视网膜脱离是由肿瘤、严重的发炎或糖尿病之并发症所引起就应特别注意。续发性的脱离在视网膜上没有裂孔,其治疗乃针对引起脱离的原因以使视网膜维持正常位置。 

   

      

临床表现:

当视网膜发生部分脱离时,病人在脱离对侧的视野中出现云雾状阴影。如果发生黄斑区脱离时,中心视力大为下降。脱离之前往往有先兆症状,在眼球运动时出现闪光。由于玻璃体混浊,视野内常有黑影飘动。视力减退的程度取决于脱离的部位、范围、玻璃体混浊程度和变性等因素。如果视网膜全脱离,视力减至光感或完全丧失。在视力减退前也常有视物变形,眼球运动时有物象震颤的感觉。由于眼内液更多地通过色素上皮进入脉络膜致使眼压偏低。脱离范围广和时间愈久,眼压愈低。偶也有眼压偏高的病例。脱离较久的视网膜后面可见白色沉着小点。当视网膜复位,视网膜下液吸收,眼压可恢复。在充分散瞳下,以间接检眼镜结合巩膜压陷或用裂隙灯和接触镜可检查出现网膜周边的情况。眼底检查可见脱离区的视网膜失去了正常的红色反光而呈灰色或青灰色,轻微震颤,表面有暗红色的血管爬行。隆起的视网膜宛如山岗起伏,隆起度而范围广者可遮蔽视盘,并有皱襞。扁平的脱离,如果不详细检查常易漏诊。黄斑区脱离时,黄斑中心凹呈一红点,与附近灰白色脱离的视网膜形成鲜明对比。在视网膜脱离中常可发现裂孔。有少数的脱离是突然发生,病人会丧失一眼的视力。当视网膜破损时,视力的丧失可能会困为玻璃体出血造成。 

检查及诊断:

视网膜脱离无法由眼睛的外部观察出。因此,若有症状

|<< << < 1 2 > >> >>|

视网膜脱离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264942(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视网膜脱离  视网膜脱离的治疗 免费索取视网膜脱离资料

上一篇:视网膜        下一篇:视网膜脱离的概述

>> 返回视网膜脱离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2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264942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264942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