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妇科疾病 --> 女性不孕症 --> 不孕症的病因病机

不孕症的病因病机

不孕的研究是生命科学的一部分,我自医学对孕育的观察和思考比之西方记载更早。《易经》即有“天地,万物化淳,男女构精,万物化生”的关于生命起源的论述。
膜息肉、官腔黏连或子宫内膜分泌反应不良等影响受精卵着床。③子宫肿瘤:肌瘤压迫输卵管开口部、巨大肌瘤致内膜供血不良等可引起不孕。④子宫腺肌病。
      
  4.宫颈因素:官颈异常影响精于的活动、上游与储存。①官颈炎症:重度糜烂或宫颈裂伤,由于宫颈管内黏稠脓性分泌物增多,不利于精子穿透导致不孕。②官颈发育异常:如宫颈狭窄或闭锁、宫颈发育不良等。⑦官颈肿物:常见官颈息肉与宫颈肌瘤。 
  
  5.外阴、阴道因素:①外阴、阴道发育异常:如两性畸形、处女膜发育异常、阴道发育异常;阴道创伤及用腐蚀药后形成瘫痕狭窄,影响性生活与精子进入官颈口致不孕。②炎症:阴道炎如滴虫性或念珠菌性阴道炎,轻者并不影响怀孕,但重者因分泌液中pH改变并有大量白细胞,可降低精子活力,缩短其生存时间,甚至吞噬精于,影响受孕。

 6.免疫因素:不孕症中约有10%一20%属于免疫性不孕,而在以往不明原因的不孕症中,则有认为其免疫性不孕约占40%一50%。近年对生殖免疫学的研究,认为导致不孕的免疫因素主要有以下两种:①同种免疫:精于、精浆或受精卵,是抗原物质,被阴道及子宫内膜吸收后,通过免疫反应产生同种抗精于抗体(AsAb)物质,使精于与卵子不能结合或受精卵不能着床。②自身免疫:认为不孕妇女血清中存在透明带自身抗体,与透明带起反应后可阻止精子穿透卵子,而影响受精。此外,尚有抗宫内膜抗体(EMAb)、抗卵巢抗体、抗促性腺激素抗体、抗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抗体、抗心磷脂抗体(ACA)等,也是导致不孕的因素。
      
  7.身心因素:①年龄因素对妇女生育力关系密切。妇女生育能力最强的时期是在25岁左右,30岁以后缓慢下降,35岁以后迅速下降。有学者报道,妇女44岁以后,87无生育。②营养因素对生育关系亦较大。过度肥胖或营养不良,过于消瘦都可影响生育。维生素缺乏,特别是维生索E、维生素A及B族维生素缺乏可使不孕率增高。微量元素如硒、锌、铜等缺乏也可影响生育功能。③精神因素与不孕关系也较密切。精神抑郁、过度恐慌、焦虑、思想过度紧张等都可导致不孕。妇女因多年不孕症的压抑也可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改变、影响卵巢功能而不孕。④全身健康状况常能影响生育。过度体力消耗,或因身体患有其他器官疾病如慢性肝功能损坏、贫血、糖尿病等都能导致不孕。此外,烟酗酒和吸毒都能影响卵巢功能而导致不孕。

 8.性生活因素:夫妇双方可因缺少相关的性生活知识而婚后经久不孕。如性生活过频可使精液稀薄、精子过少;性生活稀少,特别在性生活期遇不到排卵,会影响受孕机会。 
                                      
  (二)男方原因
    
  主要是生精障碍和输精障碍。
   
  1.精液异常:如无精子或精子数过少,活力减弱,形态异常。影响精子产生的原因有:①先天发育异常:先天性睾丸发育不全不能产生精子;双侧隐睾导致曲细精管萎缩等妨碍精子产生。②全身原因:慢性消耗性疾病,如长期营养不良、慢性中毒(吸烟、酗酒等)、精神过度紧张,可能影响精子产生。②局部因素:腮腺炎并发睾丸炎导致睾丸萎缩;睾丸结核破坏睾丸组织;精索静脉曲张影响精子质量等。  
 
  2.精于运送受阻:附睾及输精管炎症、结核可使输精管阻塞,阻碍精于通过;阳痿,早泄、射精功能紊乱、逆行射精、尿道下裂等不能使精于进入女性阴道。
     
  3.免疫因素精子对自身具有抗原性:但免疫屏障使机体不会对自身精于发生免疫反应。在男性生殖道免疫屏障被破坏的情况下,精于、精浆在体内产生对抗自身精子的抗体可产生男性不孕,射出的

|<< << < 1 2 3 4 > >> >>|

女性不孕症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不孕症的病因病机  女性不孕症 免费索取女性不孕症资料

上一篇:女性不孕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下一篇:女性不孕症中医学病因病机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关于我们 | 网站导航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意见反馈 | 申请合作 | 精彩图文 | 汇款方式 | 友情链接 | 网站声明 | 中医问答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3-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876186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876186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