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妇科疾病 --> 女性不孕症 --> 女性不孕症诊断 --> 不孕症的检查与诊断

不孕症的检查与诊断

不孕夫妇应作为一个生殖整体或单元采考虑,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有关检查,通过双方全面系统检查找出原因,是诊断、治疗不孕症的关键。下面重点介绍女方的检查步骤,但诊断女性不孕症,必须通过男方检查首先排除男性因素。
性交成功,然后取宫颈黏液,若官颈黏液拉丝长,放在玻片上干燥后,形成典型羊齿植物叶状结晶,可以认为试验时间选择合适。用长细钳伸入宫颈内或聚乙烯细导管吸取宫颈黏液,涂于玻片上检查。若每高倍视野有20个活动精于为正常。若官颈管有炎症,黏液黏稠并有白细胞时,不适于作此试验,需经治疗后再做。若精子穿过黏膜液能力差或精于不活动,应疑有免疫问题。

(7)宫颈黏液、精液相合试验:试验选在预测的排卵期进行。取一滴宫颈黏液和一滴液化的精液放于玻片上,两者相距2—3mm。轻晃玻片使两滴液体相互接近,在光镜下观察精子的穿透能力。若精于能穿过黏液并继续向前运行,提示精子活动力和宫颈黏液性状均正常,表明宫颈黏液中无抗精子抗体。

  

(8)抗精于免疫学检查:抗精子抗体(AsAb)存在于血清、宫颈黏液,血清内的AsAb主要是IgG和IgM,宫颈黏液内主要是IgG和IgA,少数患者有IgE。

(9)抗透明带抗体检查:为诊断女性自身免疫性不孕的检查方法,目前尚未广泛应用。方法为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和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利用猪透明带与人有交叉抗原的特点,用猪透明带抗原检测人血清透明带抗体。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 

不孕症病因复杂,为许多疾病所造成的一种后果。现结合临床将女性不孕症的诊断及较常见的鉴别分类诊断,即包括内分泌失调性不孕、输卵管炎性不孕、子宫性不孕、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免疫性不孕等的诊断要点介绍如下。

     

(一)诊断  

1.夫妇同居,性生活正常,未避孕2年而末受孕者。

  

2.从未怀孕为原发性不孕症,曾有妊娠史为继发性不孕症

  

3.排除男方因素及生殖器先天性畸形、缺损者。  

(二)分类  

1.内分泌失调性不孕:指由某种病因引起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内分泌功能失调而致的排卵障碍性不孕,可分为无排卵性不孕和黄体功能不健性不孕二类。 

            

(1)无徘卵       

  

1)临床表现:经水初潮往往延迟,月经量少;稀发或闭经,或崩中漏下,或有多毛、肥胖、痤疮,或溢乳闭经,或早发绝经伴烘热、汗出等,不孕;妇科检查可有子宫偏小,或第二性征发育欠佳,或双侧卵巢增大。 

2)有关检查:①基础体温连续记录单相3个月以上;②阴道脱落细胞涂片检查无周期性变化;③宫颈黏液结晶检查无椭圆体出现;④月经前6天子宫内膜检查无典型分泌期变化;⑤血、尿孕酮水平低于黄体期水平;⑥系列阴道B超监测无排卵征象;⑦腹腔镜检查,于BBT上升3—5天时,未见卵巢黄体和排卵孔;⑧卵巢活体组织检查,皮质内无黄体或生长滤泡,但可见始基滤泡;⑨血清FSH、LH均<5U/l(提示下丘脑垂体功能低下);⑩或血清LH/FSH比值>2.5(提示多囊卵巢);⑩或血清PRL>25ng/m1(提示高催乳素血症,但要除外垂体肿瘤);或血清FSH>40U/L(提示卵巢功能衰竭)。以上前①一⑥项中具备三项或具备⑦、⑧项中任何一项即可诊为无排卵,⑨一⑩项为病因诊断。

  

(2)黄体功能不健   

(1)临床表现:月经正常来潮,有时月经先期、经前淋漓出血、月经过多或经期延长,或有经前乳房胀痛1JLl烦头胀或经行腰酸泄泻、浮肿等,不孕,有早期流产或反复多次流产中。

   &nbs

|<< << < 1 2 3 > >> >>|

女性不孕症诊断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不孕症  女性不孕症  不孕症的检查与诊断 免费索取女性不孕症诊断资料

上一篇:B超检查对不孕症诊断作用        下一篇:女性不孕症的检查

>> 返回女性不孕症诊断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2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876186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876186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