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分泌、代谢、营养和肾脏疾病 --> 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 --> 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的诊断检查

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的诊断检查

诊断:诊断方面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的症状和体征很广泛、多变,容易被误诊。
患者,切忌立即诊断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应首先除外低白蛋白血症的情况,然后测定血磷、碱性磷酸酶、尿素氮。如果患者为低血钙、低血磷、碱性磷酸酶增高、尿素氮正常,同时具有营养不良、小肠吸收不良或肝脏病变,应警惕维生素D 缺乏的可能性,此时测定PTH 增高、尿钙减少、尿cAMP增加、25-(0H)D3 和1,25-(OH) 2 D3 降低,有助于维生素D 缺乏的确诊;如患者为低血钙、高血磷、碱性磷酸酶升高、尿素氮升高,应考虑为肾功能不全所致,此时测定PTH 增高、尿钙减少、尿cAMP 增加、1,25-(OH)2D3 降低,但25-(OH)D3正常、血肌酐增加将有助于肾功能不全的确诊。

       

10.对于已经确诊的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患者,由于甲旁减和假性甲旁减类型较多,为明确诊断应进一步进行病因和病型的鉴别。PTH 在特发性甲旁减降低,在假性甲旁减和假性特发性甲旁减升高,在假-假性甲旁减正常。PHT 刺激试验在特发性甲旁减、假-假性甲旁减、假性特发性甲旁减正常,在假性甲旁减异常。PHT 抗体在特发性甲旁减阳性。Gs 蛋白在假性甲旁减Ia 型异常,在假性甲旁减Ib、Ic 型和假性特发性甲旁减正常,在假-假性甲旁减减低。

       

对甲旁减的诊断,要提高临床警惕,对于有颈部手术史、多腺性内分泌功能不全、慢性皮肤黏膜念珠菌病、白内障、手指麻木及紧缩感、面肌或手足有自发性及诱发性痉挛等症状者,均应反复测定血钙及血磷。有典型的手足搐搦、低血钙、高血磷、尿中钙和磷均减少而无肾功能不全者,则强烈提示甲旁减的诊断。

       

实验室检查:

       

1.血钙降低与血磷增高 PTH 不足可使破骨细胞的作用减弱,骨钙动员减少,加之1,25-(OH)2D3 的生成减少和肾小管对钙的重吸收及排磷减少,所以甲旁减有低血钙及高血磷,仅少数口服制酸剂或饮食中缺磷者的血磷可以正常。

       

2.尿钙与尿磷减少 甲旁减所致的尿钙减少,较之软骨病的尿钙减少为轻,因为前者系继发于血钙降低,而后者血中PTH 大多增高,可促使肾小管对钙的重吸收。因PTH 能抑制肾小管对磷的重吸收,故PTH 不足时尿磷的重吸收增加而排磷减少。

       

3.血中PTH 的测定 临床上绝大多数甲旁减由于PTH 不足,血中PTH 低于正常,但部分病人也可在正常范围,因为非甲旁减的低钙血症对甲状旁腺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其低血钙与血中的PTH 呈明显的负相关,所以低血钙时血中的PTH 即使在正常范围,仍提示甲状旁腺有功能减退。然而甲状旁腺分泌无生物活性的PTH 以及对PTH 的抵抗所致的甲旁减时,则PTH 有代偿性的分泌增高,前者可测得iPTH 增高,后者可测得有生物活性的PTH 增高。

       

4.尿中cAMP 降低 尿中的cAMP 是PTH 的一项功能指标,因此,甲旁减患者尿中的cAMP 大多低于正常。

       

5.血中碱性磷酸酶正常 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有骨骼变化的甲旁亢病人ALP 升高。甲旁低病人的ALP 是正常的。

       

其他辅助检查:

       

1.心电图显示ST 段延长、Q-T 间期延长及T 波改变。

       

2.影像学检查 头颅X 线摄片约有20%显示基底节钙化,少数病人尚有松果体及脉络丛钙化;CT 扫描较之X 线摄片更敏感,能更早及更多地发现颅内钙化灶。

|<< << < 1 2 > >> >>|

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264942(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  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的诊断检查 免费索取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资料

上一篇: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的并发症        下一篇: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的病理生理

>> 返回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2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264942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264942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