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经期疾病 --> 闭经 --> 闭经的饮食防治

闭经的饮食防治

全面合理的营养对促进青春期女性的身体、生理发育,使体质增强,对防治闭经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顾名思义,闭经就是月经停止了。那么多长时间不来月经算闭经呢?有关医学上有这些规定:

(1)18岁女孩从没来过月经,叫原发性闭经

(2)16岁女孩从来没来过月经,同时也没有女性特征发育(如乳房长大、长出阴毛或腋毛等),也叫原发性闭经

(3)曾经来过月经,后来不再有月经,超过3个月的,叫继发性闭经。如果平时每月行经,3次月经应为3个月,而每2个月来1次月经的,3次月经就是6个月了,亦即超过3个月或6个月来月经者为继发性闭经,以此类推。

不论原发性闭经,还是继发性闭经,都是不正常现象,需要查出原因,进行治疗。不过,在确定闭经之前,应首先排除怀孕的可能性,因为怀孕以后也不来月经。

1.闭经的原因

闭经的原因可根据月经发生的生理过程分为5大类。

(1)子宫原因。也叫子宫性闭经。是因子宫有问题而引起的闭经,例如先天性无子宫、子宫发育不良,或儿童期间疾病累及子宫内膜,发生了粘连或瘢痕,虽然卵巢功能很好,女性特征发育正常,但五月经。月经初潮以后患病,例如子宫内膜结核、子宫内膜血吸虫病、子宫内膜化脓或刮宫时刮掉了子宫内膜基底层,不能对卵巢激素发生反应而发生继发性闭经

(2)卵巢原因。也称卵巢性闭经。正常月经的发生,是由于卵巢分泌的激素作用于子宫内膜,使之发生变化,然后脱落、出血而形成。如果卵巢不能分泌激素,则子宫内膜不发生变化,月经将自然停止,例如先天性卵巢发育不良、卵巢早衰等。这种原因的闭经,常伴有女性特征发育不良或特征退化现象,如乳房变平等。

(3)垂体原因。称垂体性闭经。脑垂体位于大脑的下方,体积很小,但统帅着全身的内分泌器官,当垂体功能变化时,卵巢功能降低。常见的脑垂体病变是肿瘤和垂体功能低下症。

(4)中枢神经系统原因。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和下丘脑,它们统帅着脑垂体的活动,间接控制卵巢功能。当中枢神经受刺激时,卵巢功能变化而引起闭经。如失恋、丧失亲人、工作失败时,可以突然闭经,下丘脑肿瘤时也可引起闭经。

(5)其它原因。这一类包括范围更广,例如全身性疾病、内分泌疾病、化疗期间、急剧消瘦以及多囊卵巢综合症等。

由此可见,闭经是很多疾病的一个症状,发生闭经后,首先应查清原因,然后再进行治疗。

2.闭经的饮食原则

引起闭经的原因很多,除查明原因,给予对症治疗外,饮食也应遵循此原则。体质虚弱者应多食用些具有营养滋补和补血活血通络作用的食物,如鸡蛋、牛奶、大枣、桂圆、核桃、羊肉等;对气滞血瘀引起的闭经,可多食些具有行血化瘀之晶,如生姜、大枣、红糖等。可将红糖煎水代茶饮,或口服红花酒等;对于极度消瘦引起的闭经者,应特别重视改变饮食习惯,消除拒食心理,加强营养的全面供给,改善身体的营养状况,使身体恢复到正常状况。总之,全面合理的营养对促进青春期女性的身体、生理发育,使体质增强,对防治闭经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3.闭经食疗

闭经是妇科常见疾病。中医认为是由于肝肾不足,气血亏虚,血脉失通所致。有虚实之分,虚者多因气血不足和肾虚,实者多由寒凝、气滞和血瘀。治疗上,因气血不足则应补益气血;因肾虚则需补益下元;因寒凝则需温经散寒;因气滞则需疏肝理气;因血瘀则需活血化瘀。可根据不同症状实行辨证施治施食。可选用下列食疗方:

(1)桃仁牛血汤。桃仁10克~12克,鲜牛血(血已凝固)200克,食盐少许。将牛血切块,与桃仁加清水适量煲汤,食时加食盐少许调味。具有破瘀行血,理血通经,美肤益颜功效。适用于闭经、血燥、便秘等症。

(2)木耳核桃糖。黑木耳120克,胡桃仁120克,红糖200克,黄酒适量。将木耳、胡桃碾末,加入红糖拌和均匀,

|<< << < 1 2 > >> >>|

闭经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264942(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闭经  闭经的饮食防治 免费索取闭经资料

上一篇:闭经少女将来可以生育吗?        下一篇:减肥减到闭经值得吗?

>> 返回闭经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2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264942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264942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