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经期疾病 --> 功能性子宫出血 --> 功能性子宫出血的中医治疗

功能性子宫出血的中医治疗

阴道出血量少或淋漓不断,色鲜红,头晕目眩,耳鸣心悸,五心烦热,失眠盗汗,腰酸膝软,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

采用塞流,澄源、复旧三法,“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先应止法。

(一)辨证施治

1.肾阴虚证  

主证:阴道出血量少或淋漓不断,色鲜红,头晕目眩,耳鸣心悸,五心烦热,失眠盗汗,腰酸膝软,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 

             

治法:滋肾养阴,固冲止血。

方药: 左归饮(《景岳全书》)加减,生地15g,山药15g,山茱萸12g,枸杞子15g,菟丝子12g,鹿角胶6g(烊冲),龟板胶6g(烊冲),女贞子15g,旱莲草15g。

2.肾阳虚

主证:出血量多,或淋漓不净,色淡红,精神萎靡,头目虚眩,畏寒肢冷,腰膝酸软,面色晦暗.尿清长,大便溏,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或微弱。

治法:温肾因冲止血。     

          

方药:右归丸(《景岳全书》)加减。 

            

熟地15g,山药15g,枸杞子12g,鹿角胶log,丝子15g,杜仲15g,山茱萸12g,黄芪补骨脂15g,赤石脂1gg,禹余粮15g。  

     

3.脾气虚证  

                

主证:面色皓白,畏寒神倦,少气懒言,时时自汗,下腹胀坠,大便不实,经血稀薄,舌苔薄白,脉象沉软。 

               

治法:补气升阳止血。 

 

方药:补中益气汤(《脾胃论》)加减。  

         

黄茂30g,党参1gg,炙甘草log,白术12g,陈皮10g,升麻6g,柴胡5g,赤石脂15g,仙鹤草30g,乌贼骨12g,阿胶珠12g(冲服),大枣10枚。

       

4.心脾两虚证

                   

主证:面色浮白,头晕目花,心慌气短,四肢肿胀,经色淡红,舌质淡,边有齿痕,脉象细弱。

                           

治法:补心脾、固冲任。    

         

方药:归脾汤(《济生方》)加减。 

              

人参log(调冲),白术10g,黄芪20g,茯苓l0g,龙眼肉10g,酸枣仁15g,炙甘草6g,阿胶12g(烊冲)。

                   

5.血瘀证  

                      

主证:出血淋漓不断,或突然下血量多,夹有血块,小腹疼痛,拒按,瘀块排出。减轻,舌质紫黯,边有瘀点,苔薄,脉沉涩或弦细。

治法:活血行窃止血。

方药:四物汤(《和剂局方》)合失笑散(《和剂局方》)加味。 

   

当归10g,熟地12g,川芍6g,白芍12g,蒲黄10g,五灵脂10g,茜草12g,益母草15g,马齿苋15g。

6.阳盛血热证 

主证:阴道突然出血量多或淋漓不断,色深红,头晕面赤,口渴频饮,唇燥而裂,心烦不寐,便结尿黄,舌质红,苔黄而薄,脉数大。

治法:清热凉血

         

方药:清热固经汤(《简明中医妇科学》)

生地12g,地骨皮12g,龟板10g(先煎),牡蛎10g(先煎),阿胶10g(先煎),焦山栀12g,地榆15g,黄苹12g,藕节15g,棕桐炭12g,甘草6g。

7.阴虚阳亢证

主证:火升面赤,头晕耳鸣,五心烦热,自汗盗汗,咽干口燥,腰腿酸痛,经色深红,舌中光剥,脉象细数,舌质红。

治法:育阴潜阳固冲任。

方药:六味地黄汤(《小儿药证直诀》)加减。 

      

|<< << < 1 2 > >> >>|

功能性子宫出血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264942(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功能性子宫出血的中医治疗  功能性子宫出血 免费索取功能性子宫出血资料

上一篇:功能性子宫出血的药物治疗        下一篇:中西医结合疗法

>> 返回功能性子宫出血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2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264942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264942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