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急症处理 --> 毒蕈中毒 --> 毒蕈中毒临床表现

毒蕈中毒临床表现

全世界已知的毒蕈约百余种,目前在我国已发现的约80余种。各种毒蕈所含的毒素不同,引起中毒的临床表现也各异。按各种毒蕈中毒的主要表现,大致分为四型:

全世界已知的毒蕈约百余种,目前在我国已发现的约80余种。各种毒蕈所含的毒素不同,引起中毒的临床表现也各异。按各种毒蕈中毒的主要表现,大致分为四型:

一、胃肠炎型

由误食毒粉褶菌(Rhedophyllussinatus)、毒红菇(Russla emetica)、虎斑蘑(Tricholomatigrinum)、红网牛肝菌(Boletus luridus)及墨汁鬼伞(Caprinus atramentarius)等毒蕈所引起。潜伏期约1/2~6小时。发病时表现为剧烈腹泻、腹痛等。引起此型中毒的毒素尚未明了,但经过适当的对症处理中毒者即可迅速康复,死亡率甚低。

二、神经精神型

由误食毒蝇伞(Amanita mus-caria)、豹斑毒伞(Amanita pantherina)等毒蕈所引起。其毒素为类似乙酰胆硷的毒蕈硷(muscarine)。潜伏期约1~6小时。发病时临床表现除肠胃炎的症状外,尚有副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如多汗、流涎、流泪、脉搏缓慢、瞳孔缩小等。用阿托品类药物治疗效果甚佳。少数病情严重者可有谵妄、幻觉、呼吸抑制等表现。个别病例可因此而死亡。

由误食角鳞灰伞菌(Amanita spissacea)及臭黄菇(Russula foetens)等引起者除肠胃炎症状外,可有头晕、精神错乱、昏睡等症状。即使不治疗,1~2天亦可康复。死亡率甚低。

由误食牛肝蕈(Bo1ets)引起者,除肠胃炎等症状外,多有幻觉(矮小幻视)、谵妄等症状。部份病例有迫害妄想等类似精神分裂症的表现。经过适当治疗也可康复,死亡率亦低。

三、溶血型

因误食鹿花蕈(Gyromitra escalen-ta)等引起。其毒素为鹿花蕈素(gyromitra toxin)。潜伏期6~12小时。发病时除肠胃炎症状外,并有溶血表现。可引起贫血、肝脾肿大等体征。此型中毒对中枢神经系统亦常有影响,可有头痛等症状。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及输血等治疗多可康复,死亡率不高。

四、中毒性肝炎型

因误食毒伞(Amanita phal-loides)、白毒伞(Amanita verna)、鳞柄毒伞(Amanitavirosa)等所引起。其所含毒素包括毒伞毒素(amatoxin)及鬼笔毒素(phallotoxin)两大类共11种。鬼笔毒素作用快,主要作用于肝脏。毒伞毒素作用较迟缓,但毒性较鬼笔毒素大20倍,能直接作用于细胞核,有可能抑制RNA聚合酶(Polymerase),并能显著减少肝糖元而导致肝细胞迅速坏死。此型中毒病情凶险,如无积极治疗死亡率甚高。

此型中毒的临床经过可分为6期:

1.潜伏期 食后15~30小时,一般无任何症状。

2.肠胃炎期 可有吐泻,但多不严重,常在一天内自愈。

3.假愈期 此时病人多无症状,或仅感轻微乏力、不思饮食等。实际上肝脏损害已经开始。轻度中

毒病人肝损害不严重,可由此进入恢复期。

4.内脏损害期 此期内肝、脑、心、肾等器官可有损害,但以肝脏的损害最为严重。可有黄疸、转氨酶升高、肝肿大、出血倾向等表现。死亡病例的肝脏多显著缩小,切面呈槟榔状,肝细胞大片坏死,肝细胞索支架塌陷,肝小叶结构破坏,肝窦扩张,星状细胞增生或有肝细胞脂肪性变等。少数病例有心律紊乱、少尿、尿闭等表现。

5.精神症状期 部份病人呈烦躁不安或淡漠嗜睡,甚至昏迷惊厥。可因呼吸、循环中枢抑制或肝昏迷而死亡。

6.恢复期 经过积极治疗的病例一般在2~3星期后进入恢复期,各项症状体征渐次消失而痊愈。

此外,有少数病例呈暴发型经过,潜伏期后1~2日突然死亡。可能为中毒性心肌炎或中毒性脑炎所致。

毒蕈中毒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264942(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毒蕈中毒  临床表现 免费索取毒蕈中毒资料

上一篇:毒蕈中毒诊断鉴别        下一篇:毒蕈中毒的急症处理

>> 返回毒蕈中毒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2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264942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264942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