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泌尿系统疾病 --> 男子不育症 --> 中医治疗男性不育症

中医治疗男性不育症

不育与饮食有密切的关系。适量食用下列食品有助于增加精子数量并提高精子活性。

不育与饮食有密切的关系。适量食用下列食品有助于增加精子数量并提高精子活性。

1、动物内脏 动物内脏中含有较多的胆固醇,而胆固醇是合成性激素的重要原料,动物内脏中还含有10%左右的肾上腺皮质激素和性激素,能促进精原细胞的分裂与成熟。因此,适量食用肝、肾、肠、肚、心等动物内脏,有利于提高体内雄激素的分泌,增加精子数并促进生殖功能。

2、富含精氨酸的食物 精氨酸是精子组成的必要成分,食物有:鳝鱼、鲇鱼、泥鳅、海参、墨鱼、章鱼、蚕蛹、鸡肉、冻豆腐、紫菜、豌豆等,这类食物有助于精子的形成和质量的改善。

3、宜食用含锌食品 锌是人体必不可缺的一种微量元素,它对男子生殖系统的正常结构和功能维持有重要作用。富含锌的食物有牡蛎、牛肉、鸡肉、肝、蛋黄、花生米、猪肉等。

4、多食含钙食品 钙离子能刺激精子成熟,改善男子生殖能力。如虾皮、咸蛋、乳类、蛋黄、大豆、海带、芝麻酱等含钙较多。

不育症的辨证论治:

肾阳不足型:【证见】 婚久不育,精清精冷,性欲淡漠,阳痿早泄,精子稀少或死精子过多,射精无力;腰膝酸软,精神萎靡,面色苍白,小便清长,夜尿量多,畏寒喜温。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弱。

【治法】 补肾壮阳,生精种子。

【方药】 1.主方生精种子汤

处方:淫羊藿15克,续断12克,巴戟天12克,何首乌15克,枸杞子15克,桑椹子15克,五味子6克,覆盆子10克,车前子10克,黄芪20克,当归15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1)壮阳丹,口服,每日9克,每日3次。

(2)菟丝子丸,口服,每日9克,每日3次。

3.单方验方

(1)育精汤

处方:制首乌15克,韭菜子12克,当归12克,熟地黄12克,菟丝子12克,覆盆子12克,淫羊藿12克,川牛膝12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2)生育精汤

处方:菟丝子12克,破故纸12克,蛇床子12克,枸杞子15克,覆盆子10克,巴戟天10克,淫羊藿10克,鹿茸10克,锁阳12克,山茱萸9克,附子9克。水煎服,每日1剂,3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注意女方的基础体温,观察排卵情况,以便掌握易于受孕的时间。

(3)强精汤

处方:雄蚕蛾50克,鹿角胶150克,淫羊藿30克,牛膝30克,覆盆子30克,石斛30克,熟附子25克,韭菜子30克,菟丝子50克,肉苁蓉60克。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9克;早、午、晚各服1丸,白开水送下,15~20日为1个疗程。

阴虚型:【证见】 婚久不育,性欲强烈,性交过频,精液不液化或死精子过多,或精子过少,畸形精子过多;五心潮热,盗汗口干,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 滋阴补肾,生精种子。

【方药】 1.主方知柏地黄汤加减

处方:知母12克,黄柏10克,熟地黄24克,牡丹皮9克,山茱萸9克,山药15克,茯苓12克,泽泻9克,丹参20克,连翘15克,甘草6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1)知柏地黄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

(2)滋阴种子丸,口服,每日9克,每日3次。

(3)大补阴丸,口服,每日9克,每日3次。

3.单方验方

(1)乌蓉补精汤

处方:何首乌30克,肉苁蓉25克,菟丝子15克,山药15克,蛇床子10克,熟地黄10克。水煎服,每日1剂,连续2个月为1个疗程。

(2)龟鹿五子地黄汤

处方:熟地黄24克,山药12克,山茱萸12克,牡丹皮9克,茯苓9克,泽泻9克,五味子6克,车前子6克,菟丝

|<< << < 1 2 3 > >> >>|

男子不育症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264942(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男性不育症  生殖功能  精氨酸 免费索取男子不育症资料

上一篇:防治男性不育中药验方        下一篇:男性不育有什么食疗方法呢

>> 返回男子不育症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2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264942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264942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