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神经精神疾病 --> 神经衰弱 --> 对神经衰弱患者如何进行药膳疗法?

对神经衰弱患者如何进行药膳疗法?

在祖国医学宝库中,有不少关于药膳的论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是一项宝贵的医学遗产。数千年来为我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保健事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至今对不少慢性疾病的防治,仍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在祖国医学宝库中,有不少关于药膳的论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是一项宝贵的医学遗产。数千年来为我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保健事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至今对不少慢性疾病的防治,仍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现就有关防治神经衰弱的药膳配方介绍如下:

(1)桂圆红枣粥:桂圆15克、红枣5~10枚和粳米100克煮粥。有养心、安神、健脾、补血之功效。适用于心血不足,有心悸失眠、健忘乏力和自汗盗汗的患者。

(2)海参粥:海参适量、粳米或糯米100克。先将海参浸透,洗干净,切片煮烂后,同米煮成稀粥。有补肾益精养血之功。适用于精血亏损、体质虚弱、肾虚尿频的患者。

(3)拍子仁粥:拍子仁10~15克、蜂蜜适量和粳米50~100克煮成稀粥。有润肠通便、养心安神之功。适用于心悸失眠、健忘和慢性便秘的人。此外,单味枣仁(捣碎先煮)、莲子等均可与粳米同煮成粥,有同样疗效。

(4)枸杞粥:构把60克、大米120克。将构把洗净,择去杂质备用。将大米淘洗干净,下锅煮至半熟,倒人构把一同煮熟即可。其特点是红白相映,稠糯微甜。有补肾明目聪耳之功,对头昏眼花耳鸣有效。

(5)小麦粥:由小麦、大枣、粳米组成,是一剂治疗心气不足所致失眠、心悸、精神恍馏的良方,具有安心神、补脾胃之功。小麦粥的煮制方法是:取小麦100克,洗净,放人适量水中,煮沸20~30分钟后将小麦捞出,加人淘净粳米100克、去核大枣6枚,煮熟后食用。每日1~2次。连服5~6天。若于本粥中加入炒枣仁10克,则安神效果更佳。

(6)百合粥:老年人体弱多病,心血不足,往往导致心肾不交,失眠,多梦,健忘,心烦意乱,多愁善感,甚至整夜不能人睡。方用百合30克,先用清水浸泡半日,去其苦味,再加大米50克,共煮至米熟有清香气味,加冰糖适量,早晚各服1次。失眠严重者,可冲服朱砂1克,每日2次。百合内含有少量淀粉、脂肪、蛋白质、微量生物碱(秋水仙碱)。具有清热养阴、润肺安神的功能,是治疗神经衰弱的强壮滋补有效药物。

(7)糯米山药莲子粥:鲜淮山药90克(切片)、莲子30克、粳米250克,共煮粥,加少许糖渍桂花,即可服食。有补中益气、健脾养胃、宁心安神之效。

(8)嵩嫒驶褴咧啵核嵩嫒?0克、白获苔60克(研粉)、粳米250克。先将酸枣仁煎煮去渣取汁,再以此汁加获菩粉、粳米共煮粥,空腹食之。有养心安神、健脾利水作用。主治虚劳心烦、不得安睡等症。

(9)地黄枣仁粥:由生地黄、酸枣仁、粳米组成,是一剂治疗心肾不交所致失眠心烦的良方,具有滋肾水、清心火、安心神之功效。地黄枣仁粥的煮制方法是:取酸枣仁30克捣碎、地黄30克,以适量水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以药液煮粳米,粥熟即成。每日l~2次,连服5~7天。脾虚大便稀薄者慎用。

(10)仙人粥:制何首乌30~60克、红枣5~10枚、红糖适量和粳米100克共煮稀粥。有补气血、益肝肾之功效。适用于肝肾阴虚、须发早白、头昏耳鸣、腰膝酸软、大便干结的神经衰弱患者。

(11)白术猪肚粥:自术30克、摈榔10克、猪肚1只、生姜少许、粳米100克。洗净猪肚,切成小块,同白术、槟榔、生姜煎煮取汁、去渣,用汁同米煮粥。猪肚可取出蘸麻油、酱油佐餐。有补中益气、健脾和胃之功。适用于心脾两虚和肝肾阴虚的患者。

(12)天麻猪肉汤:瘦猪肉500克、天麻10克,加水适量。以小火煮炳1小时成稠厚羹汤,捞出药渣,1日内分顿喝汤和吃猪肉。经常食用可治头昏失眠、健忘和偏头痛。

(13)获神白鸭冬瓜汤:取白鸭1只,去毛及内脏,放进获神、麦冬各30克(用纱布包),给足水量,先煮一段时间,然后添放冬瓜500克,直至鸭肉熟透、冬瓜熟烂为止,最后加入少量调料。吃鸭肉和冬瓜,喝汤汁,分2~3餐食完。经常食用,能安心、清热、滋阴、安神,

|<< << < 1 2 > >> >>|

神经衰弱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264942(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对神经衰弱患者如何进行药膳疗法?  神经衰弱 免费索取神经衰弱资料

上一篇:高强度的体育锻炼治疗神经衰弱的效果好吗?        下一篇:神经衰弱的病因有哪些

>> 返回神经衰弱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2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264942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264942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