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妇科疾病 --> 女性不孕症 --> 女性不孕症治疗 --> 不孕肚兜疗法

不孕肚兜疗法

肚兜疗法是指将药物作成适当剂型(如原药、散剂、煎剂、烟熏剂等),附带于人们的衣着(主要是肚兜等),作用于全身或局部,以防治疾病的方法。

肚兜疗法是指将药物作成适当剂型(如原药、散剂、煎剂、烟熏剂等),附带于人们的衣着(主要是肚兜等),作用于全身或局部,以防治疾病的方法。换言之,肚兜疗法是以人们的肚兜为药物载体,以激发经气、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调节人体阴阳与脏腑功能,从而防治疾病、益寿延年的一种方法。兜肚紧贴人体腹部,对于不孕而言,可以直接将药物从腹部吸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将配制好的药物粉碎成粉末状,然后通过各种方法做入肚兜之中,让患者将肚兜紧贴腹部穿着,以治疗疾病。

1.寒凝气滞型:症见婚久不孕,四肢不温,腰膝冷痛,少腹拘急,月经后期,经行不畅,量少,色黯,或有血块,伴有痛经。

四香

【组成】大附子、大茴香、小茴香、公丁香母丁香木香升麻五味子甘遂沉香各30g、艾叶100g、麝香少许。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将艾叶揉碎,与棉絮一起铺匀,缝成肚兜备用。将肚兜佩扎脐腹部。

【说明】每周换药1次。

2.肾阳虚型:症见婚后日久不孕,形寒肢冷,面色晄白,精神疲惫,腰酸或痛,少腹发凉,初潮较晚,月经后期,量少色淡,甚至闭经,带下清稀,量多色白。

附子饼

【组成】附子1个(切片、烧酒煮过,晒干)、炒大茴香、炒小茴香、丁香、五味子各30g、升麻、木香、甘草、甘遂各12g、沉香3g、新蕲艾120g。

【用法】上药除新薪艾外共研细末, 再将新蕲艾搓绒晒干,将上药末放在艾绒中间,用线密缝作一兜肚。将兜肚兜于丹田穴上。

【说明】连用1~2个月。

壮肾药袋

【组成】淫羊霍15g、巴戟天12g、菟丝子12g、枸杞子12g、杜仲9g、女贞子12g、当归12g、党参12g、淮山药12g。

【用法】上药研末备用。取药末用纱布包成一药袋,将其用腹带固定于脐部。

【说明】3~5天即见功效。

3.阴虚内热型:症见婚久不孕,头晕耳鸣,形体消瘦,颧红潮热,五心烦热,心悸失眠,月经先期,量少,色暗红,质稠或有小血块,带下量少。

石膏丹皮末

【组成】生石肾500g、丹皮400g、赤芍200g、知母200g、生地300g、水牛角50g、冰片10g。

【用法】先将生石膏打碎成米粒大小;水牛角判成粗末,丹皮、赤芍、知母、生地一起烘干,研成粗末,兑入冰片,共混匀备用。取药末用纱布包成一药袋,将其用腹带固定于脐部。

【说明】3~5天即见功效。

4.血瘀型:症见婚后久不受孕,或曾经有过流产、早产及妇科手术史,胸闷烦燥,皮肤干涩,少腹胀痛,月经少,经行不畅,色黑有块,痛经。

参归粉

【组成】丹参1000g、当归200g、桑椹子200g、 川芎200g、冰片10g。

【用法】上药除冰片外,烘干,研成粗末,与冰片共同混匀备用。取药末用纱布包成一药袋,将其用腹带固定于脐部。

【说明】3~5天即见功效。

通经调血药袋

【组成】当归50g、赤芍30g、川芎20g、丹参30g、益母草30g、香附30g、小茴香20g、茯苓50g。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用纱布包成一个药袋,用腰带固定于脐部。

【说明】连用1~2个月。

注意

1.根据不同的病情及病变的部位,选择不同的衣着疗法。

2.同一种肚兜疗法亦应根据季节、病症性质选择不同质地的肚兜。如冬季肝兜宜较厚,夏季肵兜宜较薄。

3.肚兜疗法起效缓慢而且持久,必须告诫病人要耐心坚持。一般每天至少要治疗6小时以上。

4.肚兜疗法所选用药物多有挥发性成分,因此,宜需置阴凉干燥处密封保存,以免固有效成分挥发而影响疗效。

5.若局部皮肤出现药物过敏现象,应立即中止使用,过敏较严重者,尚需进行抗过敏治疗。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不孕  肚兜疗法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不孕手心疗法        下一篇:不孕耳穴压籽疗法

>> 返回女性不孕症治疗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2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876186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876186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