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耳鼻喉疾病 --> 急性鼻炎 --> 鼻炎塞鼻疗法

鼻炎塞鼻疗法

塞鼻疗法是将药物做成团状,塞入鼻内,通过鼻腔吸收,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塞鼻疗法是将药物做成团状,塞入鼻内,通过鼻腔吸收,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塞鼻疗法在民间流传已久,名医扁鹊曾以半夏末纳鼻治产后晕厥。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记载纳药鼻中以治头中寒湿。晋朝葛洪《肘后备急方》以塞鼻法救治“卒死中恶”。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以瓜蒂、秫米、赤小豆内着鼻中治疗黄疸。宋代《太平圣惠方》用塞鼻法治疗鼻衄、小儿疳积。以后历代医籍均有记述,其治疗范围不断扩大,如清代吴尚先《理瀹骈文》收载塞鼻方近30首,涉及临床各科疾病达10余种。由于塞鼻法使药物直接作用于鼻腔,并可通过经络,内传脏腑,故可治疗鼻腔以及全身的某些疾病。

应用时,先用棉签蘸生理盐水或茶水清洁鼻孔,然后酌情选用以下塞鼻方法:

鲜药塞鼻法:取新鲜植物药,如属草叶类可揉搓为丸;如属根茎、果实类可捣泥为丸,或以刀削如枣核大小,塞入鼻腔。

药液塞鼻法:将药物煎取药汁,或以酒浸取液,用棉球砸药液塞入鼻内。

散剂塞鼻法:将药物研成粉剂,用消毒纱布包裹或用棉球浸湿后咂药物少许,塞入鼻孔。

药丸塞入法:将药物研细末,然后加入赋形剂,如蜜、醋,姜汁、水等,加工成小丸,每次1丸,塞入鼻内。

膏剂塞鼻法:将药物研末熬膏,以消毒棉球或纱布裹药如枣核大小,塞入鼻孔;或熬成硬膏,搓成条状塞鼻。

1.急性鼻炎(风寒型):症见喷嚏、鼻塞,流清涕,可伴头痛、恶寒、发热。

通窍丸

【组成】干姜末、白蜜各适量。

【用法】将上药共研为丸,如枣核大。塞入鼻中,每日1次。

【说明】塞鼻时不要过深,以免造成不适。

2.慢性鼻炎:症见鼻塞不通,间歇性或持续性,鼻涕稀薄或黏稠,偶伴头痛。

辛芷通窍汤

【组成】苍耳子辛夷花各9g、白芷9g、薄荷3g。

【用法】加水200mL, 煎取lOOmL,葱白头适量捣汁冲入。以棉球蘸药塞鼻,每次5~10分钟,可左右交替使用。或用上述药烘干研末,纱布包药末,每晚睡时塞鼻,5天为1个疗程。

通附丸

【组成】通草3g、炮附子3g、细辛3g。

【用法】共研细末,蜜丸如枣核大。纱布裹之塞鼻,每日1~2次。

【说明】塞鼻时不要过深,以免造成不适。

辛芎通窍散

【组成】草蒲3g、皂角3g、辛夷9g、木通3g、川芎9g。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纱布裹之塞鼻,湿即换之。

【说明】如3日内不见疗效,请及时到医院就诊。

通窍散

【组成】鹅不食草(95%)、樟脑(5%)。

【用法】研末和匀,瓶装密封。以薄绢包裹药末少许塞鼻。每天换药1次。

【说明】不可久用。

菊花

【组成】野菊花、蜂蜜冰片各适量。

【用法】取野菊花放在蜂蜜内隔水蒸,再将冰片研极细末放入蜂蜜调匀。用时沾少许涂鼻腔。每日3次。

【说明】如3日内不见疗效,请及时到医院就诊。

3.过敏性鼻炎:症见鼻痒,喷嚏连连,流清涕,量较多,鼻塞,发作快,消失也快。

薄荷通窍散

【组成】薄荷1.5g、硼砂3g。

【用法】共研细末用纱布包之塞鼻。每日1次。

辛附膏

【组成】细辛l.5g、蜀椒l.5g、干姜1.5g、炮附子l.5g、吴茱萸l.5g、皂荚(去尖)1.5g。

【用法】切碎,酒浸1宿,用猪油熬,以附子色黄为度,去渣待凝。纱布裹取适量塞鼻。每日1~2次。

【说明】不可久用。

冰黄膏

【组成】鱼脑石5块、硼砂7.5g、牛黄2.lg、冰片1.5g。

【用法】共研细末,以凡士林10g、甘油20ml,调上述药末。用棉球蘸取油膏,塞入鼻腔。左右交替,每日2~3次。

辛夷挥发油

【组成】辛夷花200g。

【用法】取辛夷花粉碎后入蒸馏瓶中,加水过药面,蒸熘3~4小时,取出蒸馏液用分层漏斗5层,取得辛夷花挥发油3ml,芳香水500ml,芳香水内加0.5%尼泊金防腐,加0.9%氯化钠调至等渗过滤,取滤液加上原挥发油,用5%吐温助溶分装于小瓶中,高压灭菌后备用。用时将棉花浸湿塞入鼻腔,保留15~20秒后取出,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亦可用之滴鼻。

【说明】用药1~2次分泌物增多,排出后通气立即改善。

注意

1.要掌握塞鼻深度,过深容易引起打喷嚏,影响药效,且容易滑入鼻腔深部而误入气道。

2.塞鼻药物刺激性较强,须用纱布包裹,以减少刺激。

3.不宜于儿童应用,以免引起不测。

急性鼻炎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264942(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鼻炎  塞鼻疗法 免费索取急性鼻炎资料

上一篇:鼻炎泻血疗法        下一篇:

>> 返回急性鼻炎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2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264942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264942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