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分泌、代谢、营养和肾脏疾病 --> 尿崩症 --> 尿崩症常识 --> 肾性尿崩症及发病机制

肾性尿崩症及发病机制

尚未发现肾脏有病理变化。抗利尿素分泌正常,渗透压感受器与血容量感受器的功能正常,主要缺陷为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抗利尿激素(ADH)不发生反应。

尿崩症或许对于人们来说不是很容易理解的疾病,你一看或许会联系到的是泌尿系统疾病,但是千万不要忽略它的隐匿性的疾病,尿崩症如果不及时的治疗会引发肾病,那样就严重了,那么肾性尿崩症及发病机制是什么呢?

尚未发现肾脏有病理变化。抗利尿素分泌正常,渗透压感受器与血容量感受器的功能正常,主要缺陷为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抗利尿激素(ADH)不发生反应。在正常情况下,精氨酸加压素(简称AVP)与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上皮细胞表面的特异受体结合,激活细胞膜上的腺苷环化酶,催化ATP转变为cAMP,从而增加了膜的通透性,使管腔内的水分回吸收增加。本症cAMP的生成减少,可能由于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AVP特异受体有缺陷,不能与AVP结合,或由于细胞膜中的腺苷环化酶缺陷,因而影响了对AVP的反应。肾脏前列腺素对AVP有一定抑制作用,服用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消炎痛,可使一些本症患者的尿浓缩功能有所好转。

髓袢升支和远曲小管对钠与氯的回吸收不受影响,虽血浆渗透压升高,但水分不能相应地回吸收,因而尿呈低渗性,其渗透浓度仅能维持在80~150mmol/L,(80~150mOsm/L,正常值100~1400mmol/L)。若尿的渗透浓度为100mmol/L,则每排出1mmol/L的溶质,相应地须排出10ml的水。若尿渗透浓度为1000mmol/L,则每排出1mmol溶质仅需排出1ml的水。若病人的电解质入量过多,必须相应地排出大量的水。如果水入量不足,则钠、氯离子的排出发生障碍,血钠、氯和尿素升高,血容量减少,出现高渗性脱水。当脱水出现后,由于肾血流量减少,肾小球滤过率减低。某些病人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脱水后,肾浓缩功能可稍有好转,尿的渗透浓度可稍高于血浆的渗透浓度。

以上就是肾病专家对于肾性尿崩症及发病机制的解释,希望对您能够有帮助,疾病是人们害怕的,所以平时一定要做好预防工作。如果有其它问题可以资讯在线专家。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264942(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肾性尿崩症  尿崩症  尿崩症发病机制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尿崩症病人的日常护理        下一篇:关于尿崩症患者的护理

>> 返回尿崩症常识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2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264942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264942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