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厌食症的中医辩治
小儿喂食难是大多数宝爸宝妈的心结。连哄带骗追着孩子喂饭,一顿饭就是一个小时的场景在这些家长眼中已经是司空见惯。宝宝们为什么不爱吃饭,专家介绍,小儿厌食都是由于不良饮食习惯、不当喂养方式,加之小儿本身脏腑娇嫩,脾胃虚弱而引起的,小部分患儿则是由于疾病导致。
中医学认为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脾常不足,故脾胃的运化受纳功能常常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一般来说小儿厌食症无明显季节性,要确定孩子厌食的原因,首先了解一些导致宝宝厌食的疾病:如感染性疾病、胃肠道疾病、营养性疾病、代谢类疾病等,还有像神经性厌食症、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疾病均能导致小儿不同程度的厌食症状。
如果排除以上病因,孩子还是不爱吃饭,食量少。就应该考虑是不是由于孩子养成的不良饮食习惯或是喂养方式不恰当而引起的脾胃失调了。从中医上讲,主要病因就是饮食不节制,喂养不当;多病久病,损伤脾胃;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暑湿熏蒸,脾阳失展;情绪变化,思虑伤脾。中医对厌食症治疗的基本原则为“以和为贵,以运为健”,开胃运脾。根据临床表现,可将厌食症分为以下几种证型:
1、脾失健运证
主要表现为厌恶进食,食不知味。常伴有嗳气泛恶,胸闷脘痞,大便不畅,偶尔多食则脘腹胀满,舌质淡红,苔白腻或微黄,指纹淡,脉濡缓或滑数。治疗上主要予以健脾助运。
2、脾胃气虚证
主要表现为不思进食,形体偏瘦,面色少华,精神不振,食少便多,大便夹有未消化物,舌体偏胖,舌质淡,苔薄白,指纹淡,脉缓无力。治疗上主要予以补运兼施。
3、胃阴不足证
主要表现为纳谷呆钝,食少饮多,面色萎黄,大便偏干,小便短黄,烦躁少寐,舌红少津,苔少或花剥,指纹紫,脉象沉细。治疗上主要予以益胃养阴。
专家指出因小儿的特殊性,常出现服药困难的情况,故在内服中药方剂的同时,还可以选用针灸、推拿、敷贴等外治法。针灸疗法治疗本病主要是运用点刺四缝穴及中药穴位敷贴的方法。四缝穴为经外奇穴,有解热除烦、调整三焦和理脾生津之功效。而临床研究表明中药穴位敷贴关门、中脘、神阙等穴位治疗小儿厌食症,疗效显著。此外还有捏脊疗法其机理在于振奋患儿全身阳气,气行则血行,从而推动全身气血的运行,调整脾胃及大肠脏腑的功能,达到治疗小儿厌食症的功效。
专家提醒各位家长,创造舒适和轻松的饮食氛围,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对改善孩子厌食的症状会有很大的帮助,正确喂养儿童,饮食得当,少食零食,避免过于肥甘厚腻之物。加强护理,对于久病多病儿童,可予以调脾开胃治疗。还要注意小儿情绪的变化,勿太过娇惯或施以过大压力,变换生活环境要逐步适应,最重要的是纠正不良生活习惯,不可贪吃零食,挑食偏食,增加食物的品种,讲究菜肴的色香味,促进食欲。
此外,专家提醒各位家长还需注意的是,两岁以后的孩子应学会自己吃饭,家长应该积极引导孩拿勺子,自己进食的能力,不仅能增强儿童的自信心、受挫能力,而且对小孩性格的塑造、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厌食症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小儿厌食症 小儿喂食难 脾失健运 脾胃气虚 胃阴不足 免费索取厌食症资料
上一篇:小儿厌食症常用治法 下一篇:无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