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分泌、代谢、营养和肾脏疾病 --> 肾病综合征 --> 肾病综合征的分型治疗

肾病综合征的分型治疗

脾虚湿因治法:健脾益气,利水化湿。处方:党参12~15克,黄芪15~20克,茯苓9~15克,白术9~12克,泽泻9~15克,陈皮9克,山药15克,苡仁15克,车前子15克(包煎),厚朴12~15克,大腹皮15克。

(1)脾虚湿因

治法:健脾益气,利水化湿。

处方:党参12~15克,黄芪15~20克,茯苓9~15克,白术9~12克,泽泻9~15克,陈皮9克,山药15克,苡仁15克,车前子15克(包煎),厚朴12~15克,大腹皮15克。

加减:胃纳差加鸡内金砂仁;恶心呕吐加代赭石竹茹生姜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四君子汤合五苓散、五皮饮、防己茯苓汤、苓桂术甘汤、参苓白术散加减。

(2)脾肾阳虚(脾肾气虚)

治法:温补脾肾,化气行水。

处方:熟附片15~20克,桂枝9克,党参9~15克,黄芪15~30克,山药15克,白术9~12克,茯苓9~20克,泽泻9克,仙灵脾15~20克,巴戟天9克,山萸肉9~12克,猪苓9~15克,车前子15~30克(包煎),益母草30克,甘草6克。

加减:胃气上逆,吐泻频繁加炮姜、苏叶、炒艾叶、焦白术、煨诃子;阳虚甚加肉桂鹿角霜。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真武汤、金匮肾气丸、济生肾气丸、实脾饮等。

(3)湿热蕴结

治法:清热解毒,利湿消肿。

处方:知母9克,黄柏9克,黄芩9克,蒲公英20克,金银花12克,赤小豆30克,土茯苓30克,白茅根30克,滑石12克,竹叶9克,通草3克。

加减:心火旺盛加黄连、山栀;肝火旺、烦燥不安加龙胆草;便溏加山药;夜寐欠佳加夜交藤合欢皮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黄芩滑石汤、五草汤、五味消毒饮合五皮饮、宣肺利水汤等。

(4)肝肾阴虚

治法:滋补肝肾,益阴清热。

处方:生熟地各15克,山药12沌15克,山萸肉9~12克,泽泻9~15克,茯苓9~15克,女贞子15克,枸杞子9~15克,旱莲草15克,牛膝15克,川断15克,麦冬9克,丹皮6~15克,首乌15克,鳖甲9克。

加减:舌质暗红,或有瘀斑等瘀血症状加桃仁赤芍丹参红花、益母草;月千阳偏亢、高血压加社仲、钩藤石决明珍珠母。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六味地黄丸合二至丸、大补阴丸、杞菊地黄丸、左归饮加减。

(5)气阴两虚

治法:补气健脾,清养肺肾。

处方:生地15克,沙参15克,麦冬9克,黄芪15克,白术9克,山药9克,黄精9克,枸杞9克,川断9克,桑椹子9克,茯苓9克,丹皮9克,党参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大补元煎。

肾病综合征的治疗尚可据症加减,如水肿明显尚可攻者,可加强利水消肿药,如陈葫芦蝼蛄、大腹皮等;大量蛋白尿或长期不消失者,加石苇、金樱子芡实莲须紫河车,并加大黄芪用量;血浆蛋白低而水肿不退者,加龟版胶、鹿角胶阿胶核桃肉。也有实验提示用黑料豆丸(黑料豆、黄芪、苍术、山药)能提高血浆白蛋白;胆固醇高者,加草决明、何首乌、生山楂、丹参、赤芍、白芷

疗效:在临床上,治疗时多联合激素、免疫抑制剂和中药治疗。

此外,肾病综合征在治疗获效后,尚需巩固治疗,以防复发。平时可服玉屏风散,以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的815例病人中,总有效率为94%,其中完全缓解占71.8%。从中西药联合应用的情况来看,确实较单纯用中药或西药效果好。而且中药对使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后所出现的毒副反应也有很大程度的改善。如大剂量使用激素常呈现柯兴氏综合征之象,易出现痤疮等皮肤感染,尿蛋白也不能转阴,运用清热解毒、利湿的中药,可使尿蛋白的转阴率从34.1%提高到83.3%。

肾病综合征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264942(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肾病综合征  分型治疗  脾虚湿因  脾肾阳虚  湿热蕴结 免费索取肾病综合征资料

上一篇:肾病综合征的专方治疗        下一篇:肾病综合征的辨证分型

>> 返回肾病综合征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2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264942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264942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