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医--土家族传统医学
土家先民在长期生息繁衍中,在与大自然斗争中逐渐积累了防病治病经验,从一草一药,一方一技到医药萌芽时期,经过千百年的医疗实践,从"口传医药经验"逐渐形成了具有基本理论知识的"文传医药知识",即"土家族医药学"。土家族医药伴随土家人从远古走到今天,仍然为广大人民群众治疗疾病,在医疗保健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土家族人文医学其基本特点在于,有基本医学基础理论,有独特的医疗方法,有丰富的药物资源及特殊的应用方法,还有护理、保健知识……
一是有独具特色的医学基础。土家医认为,人体主要由肢节、筋脉、十窍、四器(神器、育器、殖器、尿器)和三元(心、肺居于为上元,肚、肠居中为地称中元,腰子居下为水称下元)等脏器组成。气、血、精是人类赖以生命活动的物质,这些物质均由三元中的内脏所产生,人体各种生命现象均受三元中的内脏所支配。人体的精微物质--气、血、精经三元脏器往复灌注于肌体,以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在病因病机上,有土家族自己的特色。在病因上注重外因,多由外邪中的风、寒、湿、火等"毒气"致病。在内因上注重饮食、情志、顺应气候等因素。在病理上以气血变化为基础,气血失调与冷热失衡为致病机理。
在诊断与治疗方法,既有相似中医的诊疗方法,更有独到的诊法和传统外治法。诊法主要是看、问、听、纳、摸、闻、算等方法。在脉诊上,脉种脉象繁多,据统计,遍布全身有30多种脉象,是遍诊脉的遗迹所在。常用脉主要是骨脉、命脉、天脉、地支脉等。在治疗方法上归纳起来有两大类,一是药物治疗,二是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方法有汗法、泻法、赶法(赶火、赶风、赶毒等),止法,补法,温法、消法等治法。外治法是土家族传统疗法的重要治法,更具民族特色,如火功疗法,封刀接骨术,刮痧法,扑灰碗法,提风法、药浴法、推抹疗法,蛋滚法等二十多种。
二是土家族药物分类独特,用药方法繁多,炮制方法特殊。在分类上按药物性分类:土家族将常用药物大体上分为三类,即冷性药(寒药)、热性药(温药)和平性药,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如五虎进、滚山珠、见血飞、八里麻等一类药物为热性药(温药);能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如地苦胆、水黄莲、九牛造等一类药物为寒性药;介于寒性与热性之间的药物,其作用平和称之为平性药,平性药的功能为补养一类药物,如土人参、土沙参等。
按药物的作用分类:分为败毒药、表药、赶气药、赶风药、赶火药、赶食药、消水药、下药、止咯药、喜药、隔喜药、打伤药、打虫药、火疤药、蛇药等二十多类。在土家族民间药匠们还将作用大致相同的药物按序数分成若干大类,如将具有赶火败毒、活血祛瘀、消肿止痛、除风湿等功能药物称之为"七十二七";把具有通筋舒脉、消肿祛瘀、活血止血、赶火败毒、祛风祛湿等功能的药物称为"七十二还阳";把具有补气、润肺、健肝和中、强心补肾等功能的药物称为"七十二参";把具有赶风祛寒、活血散瘀、赶火败毒、赶气止痛、利湿通淋等功能的药物称为"七十二莲";把具有赶风除湿、活血止痛、赶火败毒、止咯化痰等功能的药物称为"七十风";把具有消肿散瘀、舒筋通脉、活血止痛等功能的药物称之为"三十六蜈蚣";把具有止血止痛、活血散瘀、消肿等功能的一类药物称为"三十六血"。此外,还有称为"七十二藤"等类的药物。
药匠们讲究配伍、禁忌、用量和方法。在民间流传有《草药十四反》、《草药十三反》、《草药三十六反》,较为系统地总结了药物的反畏现象。在治疗期间还讲究忌口,如各种痨病,伤病患者,对具有发性作用的药物或食物,如雄鸡、磨芋豆腐、鱼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