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民族医药 --> 壮医 --> 壮医学诊断之询诊

壮医学诊断之询诊

壮医学诊断之询诊是:询诊,即通过询问病者或陪诊者,以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治疗过程、现在表现及其他与疾病有关的所有情况,从而对病者所患疾病作出诊断。

询,即问之意。询诊,即通过询问病者或陪诊者,以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治疗过程、现在表现及其他与疾病有关的所有情况,从而对病者所患疾病作出诊断。询诊是壮医诊断疾病常用的重要方法之一,占有重要地位,因为很多疾病,都必须通过询诊才能作出明确诊断。

1.询诊的一般范围

询诊的范围很广,包括病者的一般情况及主诉、与主症有关的伴随症状、发病经过与治疗经过、现病史、既往病史、家族史、专科情况等等。

2.询诊的一般程序

询诊的一般程序是指壮医在询诊时通常采用的步骤。

(1)询主症:主症即主诉。询主症即通过询诊了解病人感到最痛苦的是什么及就诊目的。从病者陈述的主症中,通常即可以对病者所患为何疾作出大致判断。如病者主诉屙呕,即可大致判断病在谷道。主诉咳喘,则大致判断病在气道。主诉水肿、尿涩,则病在水道,等等。询主症,壮医称为询自然(病者自体感觉)让病者陈述天人地三部何处不自然,全身状况是否自然等。

(2)询伴随症:询伴随主症出现的其他症状,可帮助进一步确定病位、病性。如屙呕者,若伴里急后重(想拉拉不出),大便见红、发热口干,可判断为湿热屙病;若无里急后重,大便水样,口不渴,腹痛,多为寒湿泄泻。

(3)询发病及治疗经过:询发病经过可帮助推断病因,如进食后发病者多为伤食、中毒,雨淋后发病多为风寒湿毒。烈日下劳作发病,多为暑热为患。询治疗经过可帮助了解有无失治、误治,供谴方用药参考。

(4)询一般情况:包括病者的姓名、年龄、民族、职业、婚姻、住址、籍贯等等,可帮助了解病者的全面情况。

(5)询远事:让患者回顾既往的健康状况,即既往史。

(6)询家事:询问患者家族史,了解其所患疾病是否与传染、遗传有关。

3.询诊的主要内

由于壮医询诊的范围很广,这里介绍壮医询诊常用的主要内容。

(1)询寒热:发冷发热,常为毒邪内侵,毒正交争的表现。若寒热并见,多为外感。寒多热少为风寒毒。热多寒少为风热毒。但寒不热者为寒毒,主寒证。对于但热不寒者,若持续高热不退,多为热毒火毒为患,常见于疮痈、痧症、中暑等。若长期低热不退,一般为阴亏或气(嘘)虚或湿热遏伏,淤毒内阻,热不外扬。若寒热交作,发有定时,多为瘴毒内侵之瘴疾。

(2)询汗:询汗应注意有汗、无汗,区分生理性出汗,伴随见症等。常自汗出,动则尤甚,为“嘘”损不摄,龙路火路外卫不固,常见于体虚之人。睡则汗出,醒则汗止为盗汗,为阴虚所致。大汗不止伴高热烦渴者,为热毒火毒内盛。汗出如油,气短息微为阴阳离脱,正气外泄。半身汗出多为龙路火路脉络淤阻,偏枯不用,常见于半边痧。

(3)询痛:疼痛是临床上十分常见的症状,多种原因、多种疾病均可引起,须结合疼痛的部位、性质及伴随症状才能明确诊断。

(4)询饮食、口味、二便:壮医认为,司饮食、二便为谷道、水道的主要功能。食物自口而入,经谷道(咪隆、咪胴)化生,部分变为精微营养,转输全身,部分变为废物,大便经谷道、小便经水道排出。故询饮食、二便可察知谷道、水道功能状态及全身正之盛衰,毒之轻重。

(5)询睡眠:临床上病态的睡眠主要有失眠和嗜睡两种。失眠者为入睡困难,或睡而易醒,醒后不能再睡,或时时惊醒不安,甚者彻夜不眠。失眠或为阴血不足,巧坞失养;或为热毒上亢,扰乱巧坞,神不闭藏;或为痰火食积诸毒上扰巧鸡;或精神紧张,巧均失调。嗜睡,临床上表现为神疲困倦,睡意很浓,经常不自主地人睡。嗜睡多见于阳虚阴盛,痰湿之毒内困的病证,或急性热病,热盛火炽,上扰巧坞,毒盛神昏之象。

(6)询专科情况:壮医询诊时,还应根据临床各科的特殊情况仔细询问,以免漏诊误诊。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264942(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壮医学诊断之询诊  询诊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壮医学诊断之闻诊        下一篇:壮医学诊断之按诊

>> 返回壮医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无相关新闻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2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264942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264942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