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神经精神疾病 --> 失眠 --> 失眠常识 --> 辨治失眠的经验

辨治失眠的经验

过用辛热肥甘或嗜酒,可使痰热内蕴,上扰心神,以致心神不安而失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痰热扰心所致失眠临床日趋多见。

1 火热上扰,治宜清心为先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所说“治不寐以清心火为第一要义”,是治疗失眠的经验总结。临床遇有失眠而伴心烦者,不论由实火、虚火所致,均应注意清心。由实火所致失眠多为心、肝火盛,上扰心神而致,其发病多与情志因素相关。由于心情焦虑而引动心火者,往往心烦而失眠,伴有舌痛生疮,舌红苔黄,脉偏数,治当清心泻火;用黄连导赤散加味,药用黄连、生地黄、竹叶通草、栀子、麦冬、川牛膝、生龙骨、生牡蛎等。由于情志抑郁,肝气郁结,久而化热化火,以致肝火偏盛、上扰于心、心神不宁而失眠,出现失眠心烦,多梦,性情急躁易怒,或伴胁部胀痛不适,目赤,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肝火常引动心火,临床多呈心肝火盛为患,伴有上述心火证候;治当清肝泻火,兼以清心除烦;一般多用黄连导赤散加牡丹皮、栀子、夏枯草清肝。肝火盛者,酌加龙胆草以清泻肝火,再酌加重镇安神药物,如磁石、生龙骨、生牡蛎等。

2 阴虚火旺,治重交通心肾

阴虚为患,是导致失眠比较多见的病机,或为心阴不足,或为心肾阴虚,尤其重视心肾阴虚的相互影响。心阴虚甚或病久,常累及于肾,以致心肾阴虚;或肾阴亏虚,不能滋养心阴,均可导致心肾阴虚。阴虚所致失眠,既有心神失于滋养,又有水不制火,阴虚火旺,虚火上扰于心,以致心神不宁。偏于心阴虚为主者,失眠多伴心烦,或有心悸,舌红,少苔,脉细或数;若伴见头晕目眩、腰膝酸软、手足心热、盗汗等症者,为心肾阴虚。吴师治阴虚失眠,多以张仲景百合地黄汤为基础加味。心阴虚为主者,合天王补心丹加减,药用百合、生地黄、麦冬、当归白芍、柏子仁、酸枣仁、五味子组方,滋阴养心安神;心烦者,稍加黄连或栀子清心除烦。心肾阴虚火旺者,合黄连阿胶汤加味,药用百合、地黄、白芍、阿胶、麦冬、元参、黄连、黄芩、鸡子黄、柏子仁、五味子组方。百合地黄汤是《金匮要略》治疗百合病的用方,方中百合可养心阴,清心安神;生地黄养阴清热,既入心经,滋阴清热,又可滋养肾阴,《珍珠囊》谓其“补肾水真阴”;故二者合用,可用以治疗心肾阴虚之失眠。黄连与肉桂合用名曰交泰丸,“能交心肾于顷刻”,心肾阴虚之失眠可合用该方以交通心肾。对于阴虚火旺所致失眠,在养阴的基础上,用生地黄,或加少量黄连以清心。

3 血失其和,治当养血化瘀

心主神在于血之营养,《素问・八正神明论》指出:“血气者,人之神。”《灵枢・平人绝谷》曰:“血脉和利,精神乃居。”若血失其和,则血不养神,是导致失眠、多梦的常见病变。吴师认为血失其和而引起失眠,既要重视因于血虚而心神失养,还要注意因于血瘀而不能养神。

血虚而失眠,多由劳心过度,即经常所说的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或由久病、失血而致血虚。《血证论・卧寐》指出:“心藏神,血虚火妄动,则神不安,烦而不寐。”临床出现失眠,或伴心烦,多梦,易醒,心悸,健忘,头晕目眩,舌淡,脉细;血虚多兼心脾气虚,伴疲倦乏力,纳差,脉虚弱无力等症。若以血虚证候为主者,以四物汤合酸枣仁汤加减;应用时重用熟地黄、当归、白芍,减川芎,加何首乌或夜交藤,多能取效。证属心脾气血两虚者,用归脾汤加减,或选用《不居集》所载益荣汤(人参黄芪、茯神、当归、白芍、枣仁、柏子仁、远志、紫石英、木香、甘草生姜大枣)加减,两方作用大同小异。应用上述两方应注意酌加养血之品,如何首乌、阿胶等,增强养血安神之功;配用益气药物,在于健脾益气以生血,改善疲倦乏力等症状。 血瘀而失眠,多由于久病或外伤而致,血瘀则神失所养。《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所治之症目》列有“不眠”、“夜不安”、“夜寐梦多”等症,指出“夜不安者,将卧则起,坐未

|<< << < 1 2 > >> >>|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264942(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辨治失眠的经验  失眠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怎样区分少睡与失眠        下一篇:白天不良的坐姿或将导致夜晚失眠

>> 返回失眠常识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2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264942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264942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