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中医保健 --> 中医育儿 --> 幼儿期保健 --> 小儿捏脊治未病

小儿捏脊治未病

捏脊是运用中医的阴阳、气血、经络等理论为指导,通过推、拿、提、捏等手法直接对脊背部进行刺激而疗疾健身。

捏脊是运用中医阴阳、气血、经络等理论为指导,通过推、拿、提、捏等手法直接对脊背部进行刺激而疗疾健身。

中医“治未病”的根本原则在于道法自然、平衡阴阳,通过预先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它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等多个层次,将预防思想贯穿于疾病的前、中、后三个阶段。治疗小儿疾病时,重视“治未病”思想,注重发挥捏脊疗法在此方面的优势,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基本操作

患儿取俯卧位,术者站立于患儿左侧,双手拇指抵住腰骶部长强穴附近脊柱两侧皮肤,食、中二指指腹与拇指相对合力将皮肤捏起,做翻转和捻捏递送动作,同时双手不断向头侧方向缓缓移动,自下而上提捏皮肤至大椎穴。其中第3遍起,每向前移动3次,双手在水平方向呈90°角用力将皮肤向上抻拉抖动一下,以皮下椎节有响声为度,即“三捏一提法”,共行5~8遍。然后用双手拇指指腹按于脊柱两旁的膀胱经各腧穴自上而下按揉3遍。最后沿脊柱上下轻轻行擦法10~15次。

注意事项

1.操作时要注意保暖,室内温度不低于20℃,捏脊施术者手不能太凉,以免小儿着凉感冒或哭闹。2.捏脊前应用温热毛巾擦背,在捏脊部位涂上滑石粉或爽身粉,以减轻捏脊时手对皮肤的摩擦,并用双手轻轻按摩几遍,使肌肉放松并可减少患儿惧怕心理。3.捏脊后用大拇指按揉脊柱两旁及行擦法时,动作要轻柔和缓,切不可用力过猛。

应用举隅

病案1:预防食积发热。患儿,男,5岁8个月。自幼脾胃功能欠佳,经常出现食积发热,少则每月1次,多则1个月4~5次。发病时多为低热,体温在37.5℃~38.5℃,伴口渴、腹胀、大便干燥或酸臭、矢气臭秽,有时肠鸣泄泻,痛随泻减,不思饮食,舌苔厚腻或垢,脉滑或实。遍尝干酵母片、健胃消食片、乳酶生、胃蛋白酶合剂、多酶片、大山楂丸、保和丸等,药停则发。家长苦不堪言,经人介绍前来求治。当时尚未发热,测体温36.6℃,大便2天未行,查舌红苔厚微黄、口臭、腹胀、纳差。当时行捏脊1次,后连续3天,每日治疗1次,食欲好转,舌苔薄白,大便每日一行,体温保持正常。后嘱其母亲常查看小儿舌苔,发现舌苔变厚即在家自行为小儿捏脊,每日1次。半年后偶遇,小儿面色红润,个长体胖,与此前判若两人。询知其母现每天睡前必为其捏脊,再未出现食积发热,小儿也已为此成习惯。

按:利用察舌苔预知食积将至的经验方法,采取捏脊疗法,消食化积,预防习惯性的食积发热,防患于未然,属未病先防。舌苔最易反应胃气。笔者在临床中发现,食积患者总是在发病前2~3天先出现舌苔厚腻的变化。通过捏脊或者药物及早治疗,往往可以事半功倍,防止食积及其导致的发热。捏脊的部位是人体背部正中的督脉以及旁开督脉的夹脊穴和背俞穴。督脉贯穿脊柱,属脑络肾而总督一身之阳;夹脊穴和背俞穴具有补益脏腑气血、健脾和胃宽中等作用。捏脊疗法同时刺激了上述经脉,可使脏腑气血调畅,脾胃健运纳增,食不积而热不发。有人报道,捏脊疗法能使血清淀粉酶、胃蛋白酶和胆碱酯酶等各种消化酶活力增加,提高小肠吸收功能。此外,捏脊对于小儿发育迟缓、营养不良等病患均有较好的效果,可增强患儿体质,预防疾病发生。

病案2:阻断发热致痉。患儿,女,3岁,湖北宜昌人。

自幼体质娇弱易感冒,每感冒必高热,高热若不及时消退,体温39.5℃以上必四肢抽搐、项背强直,持续数秒到1分钟左右。发作时须输液或灌肠退热,配合针刺止痉。昨日来郑探亲火车上受凉感冒,家长恐怕再次惊厥而来我院求治,儿科介绍我科欲求针灸治疗。时下哭闹不止,体温37.8℃,鼻塞流涕,咳嗽咳痰,腹泻,苔薄腻,食指络脉从风关透向气关,色鲜红。证属伤寒太阳表证。家长要求尽快退热,防止高热致痉。当时

|<< << < 1 2 > >> >>|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264942(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小儿捏脊  治未病  脾胃功能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夏日小儿中医保健        下一篇:小儿腹泻后期喝食疗

>> 返回幼儿期保健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2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264942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264942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