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中医常识 --> 医案心得 --> SARS病例中医会诊纪要

SARS病例中医会诊纪要

控制肺部渗出、减轻脏器损害和撤减激素,是目前SARS治疗中的共性和关键问题,也恰是中医药治疗的切入点和优势所在。
素的用法,目前意见并不统一。激素多用可致二重感染,同时降低免疫功能。如CD4、CD8均降低,但又不宜骤撤。建议以CD4、CD8作为激素减量的指标:如CD4值尚可,激素可不骤减。CD4值极低则可考虑激素快速减量。一般讲,减量宜缓,一开始就减1/3量,减量速度有些过快,该患者现用量120mg,最多减20mg,待稳定后再减,以防止肺纤维化的出现。

三、患者吸5L氧时,SaO2为99%,进食时血氧饱和度为93%,均在正常范围。宜降低给氧量。给5L氧已无必要,3L即可。(马融主任:现已减到3L)。且呼吸机氧分压不要>150mmHg。若血气分析:中心血氧饱和度—手指血氧饱和度>5(饱和度间隙),才考虑出现末梢循环衰竭之可能,再增加氧分压。

四、现患者血白蛋白22.93g/L,偏低较重。因感染大量消耗白蛋白,所以白蛋白是抗感染之必需,感染危象指征之一即白蛋白降低。同时白蛋白偏低也不利于抑制肺纤维化。故必须给予白蛋白,剂量为20g/d,使外周血白蛋白升至30~35g/L。患者目前总蛋白76.17g/L,白蛋白22.93g/L,球蛋白52.24g/L,白/球比值严重倒置,已具备肺纤维化的物质基础,出现肺纤维化的苗头,故必须停用丙种球蛋白。利巴韦林细胞毒性强,有害无益,应该停止,而抗病毒中药有优势。

五、个人认为对于SARS,早期诊断应十分重视胸片的进展,而到后期则不应单单只看胸片,还需要更多的结合临床,综合进行分析。至于其病理则为SARS病毒感染导致免疫功能降低所致,中西医结合疗效较好。中医治疗早期可清热解毒,后期宜活血化瘀,因这两类中药均具有增强免疫功能、抗凝、扩冠、解毒等功效。

牛元起教授(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科):

我认为中医治疗的实质就是要恢复被打乱的物质信息网络。具体的说,就是针对机体状态,而非针对致病源。无论清热解毒药、活血化瘀药、涤痰散结药、益气补血药,均可提高人体免疫力,间接起到抗病毒作用,但不能认为中药是对病毒本身有效。中医治疗向来是整体治疗,所以SARS的治疗不应局限在肺毒范畴内,中医历来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SARS主症为呼吸不利,病位在肺。金实壅塞亦致喘,治疗当以泻肺为主,虽干咳无痰,但实际上痰位较深,难以排出,肺部X片示“白肺”也说明其内有痰浊。但泻肺不是单纯治肺。我意以须通畅中焦,而利上焦为治。因中焦为升降枢机,而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壅实,腑气不通。故治疗可考虑从泻中焦入手,帮助肺气宣发肃降,使邪从下出。

现用之千金苇茎合葶苈大枣泻肺汤,主要作用于肺经营分,其主要作用在于排脓。目前上排有困难,故应让邪从中焦、下焦而出,治当从泻中焦开始,藿朴夏苓汤、甘露消毒丹均针对湿热蕴郁不重之证。壅实重则应利气。患者舌苔厚腻为湿热壅滞,清热利湿、分消走泻、苦辛通降治之则力量不足,故应采用通下之法,方用枳实导滞丸加减(葶苈子15g,枳壳30g,大腹皮30g,生大黄6g,芦根20g,连翘15g,杏仁15g,石苇15g等),以通代化,使郁热随下而去。大便通,舌苔好转,胃脘满胀改善后,去生大黄,枳壳减半即可。

现胃肠功能尚差,建议控制饮食,避免膏粱厚味,尤其高热量营养的饮食,以免加重胃肠负荷,也防食复。可通过其他途径,如静滴生脉饮等,增加营养,以保持胃肠道低负荷状态。

张大宁教授(天津中医药研究院院长):

目前病情,中焦的症状比重很大。如胃胀满、纳少、喜热饮、大便少、苔黄腻等,均属中焦湿邪壅滞,治时确应兼顾。但肺为主要病位,患者既有肺实(肺部渗出,纤维化倾向),故治当泻肺,如用葶苈子

|<< << < 1 2 3 > >> >>|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SARS病例  脏器损害  激素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程门雪等会诊中风重症案        下一篇:中医药治疗肿瘤的优势

>> 返回医案心得页面    >> 返回首页

中医中药网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2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876186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876186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